公旦征淮难疐尾,仲尼去鲁速吹毛。
圣贤出处平生事,间不容针却中惊。
注释:
- 读史记:阅读《史记》
- 公旦:指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 征淮难疐尾:征伐淮水时遇到困难,比喻事情进展不顺利。
- 仲尼: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去鲁速吹毛:离开鲁国时迅速行动,比喻处理问题迅速果断。
- 圣贤出处平生事:圣贤的出处,即他们的一生事迹。
- 间不容针却中惊:形容事情进展缓慢,但却能引起人们的震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赞美周公和孔子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诗的第一句“公旦征淮难疐尾”描绘了周公征伐淮水时的艰难局面,暗喻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复杂,需要具备卓越的能力和胆识才能成功。这里的“公旦”指的是周公,他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曾辅佐武王、成王两代帝王,平定了国内的动乱,使国家走向稳定。而“征淮难疐尾”则形象地说明了他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第二句“仲尼去鲁速吹毛”则是对孔子的描述。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的“仲尼”指的是孔子,他曾经因为反对周礼被贬为鲁国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长官),但后来仍然能够迅速地恢复声誉,继续推行自己的学说。这里的“去鲁速吹毛”形象地描述了孔子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果断。
最后两句“圣贤出处平生事,间不容针却中惊”是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赞扬。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然而,他们的出现和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尽管他们的事业进展缓慢,但他们的成就却足以让人震惊。这里的“间不容针却中惊”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和震撼人心。
这首诗通过对周公和孔子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卓越才华和伟大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