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兮雕兮未得志,将军愤懑如何释。

腊日出猎近交

腊日,即农历小年起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二个月;腊日出猎,指腊日这一天出来打猎。这里指的是作者在腊日这一天狩猎。

雕兮雕兮未得志,将军愤懑如何释。

“雕”,通“鹫”,一种猛禽,此处形容鹰。这句诗意思是:雕鹰啊,你飞翔于天空,可就是没有达到你的抱负目标。

译文:腊日这天我出去打猎了,可是没有捕到一只猎物。

注释:《诗经·秦风·车邻》有“山有苞棣”句,郑笺:“苞棣,木名也,冬生者谓之苞,夏生者谓之棣。”王先谦集传引《尔雅》:“苞,椓也。”郭璞云:“椓,木也。”《说文》:“椓,榆树。”榆,即今之白榆。《尔雅·释草》:“白杨,椓。”郭璞云:“椓,榆也。或曰白杨,白榆也。”《尔雅·释木》:“椓,椝。”“椝”字亦作“梍”。“梍”为“椓”的异体字,皆指白榆树。白杨、大榆都是榆树的别称。榆木坚硬厚重,可以制作箭杆和盾牌。所以,“苞”“椓”“椝”都是指箭杆或盾板之类用材。“苞”与“梍”古音相同,“椝”(椓)与“椓”同声,故“苞”、“椓”、“椝”可以互相通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弃官归隐之作,反映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愤世嫉俗的复杂心理。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以鸟喻人,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句“腊日出猎近交”,描述了腊日这天,作者去山林里猎取禽兽来进献朝廷的情景。这里的“猎”并非单纯的打猎活动,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古代社会,猎取动物不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勇猛能力和武艺高强。因此,猎取动物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对于这位将军来说,他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荣誉和地位。相反,他在战场上屡遭挫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种经历让他深感失落和沮丧,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在诗中,他通过猎取动物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

第二句“雕兮雕兮未得志”,是对上一句的具体解释。这里的“雕”是指雄壮有力的猛禽,而“得志”则是指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诗人通过对比雄壮有力的猛禽和自己的无奈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三句“将军愤懑如何释”,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将军”是指那位曾经身经百战、威震四方的将领,他的愤怒和不满已经达到了极点。然而,面对现实的困境和挑战,他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脱自己内心的压力和困扰。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更具深度和内涵。

这首诗通过对腊日打猎这一日常活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追求。他既渴望能够再次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又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和挑战。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