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夫人林下风,长斋绣佛鸣金钟。
侍儿百指亦清净,凌晨梵呗声摩空。
潭潭大第依乔木,日午卷帘按丝竹。
古调犹歌于蔿于,丽词不唱新翻曲。
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
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
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
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
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
敢期丝竹娱下客,但喜白业同精修。
秃襟短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
和诗论道有馀闲,为语故家遗俗事。

赠蔡伯世

君家夫人林下风,长斋绣佛鸣金钟。
侍儿百指亦清净,凌晨梵呗声摩空。
潭潭大第依乔木,日午卷帘按丝竹。
古调犹歌于蔿于,丽词不唱新翻曲。
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
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
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
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
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
敢期丝竹娱下客,但喜白业同精修。
秃襟短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
和诗论道有馀闲,为语故家遗俗事。

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君家夫人林下风,长斋绣佛鸣金钟。
    “君家夫人”指的是蔡家的夫人,她如同森林中的清风一样,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这里的“林下风”形容她的性情温婉而高雅,如同自然中的清风一般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她也是一位修行者,长期保持清静之心,专心于宗教的修持,如绣佛般细致。“长斋”表明其修行的坚定与虔诚,“绣佛鸣金钟”则进一步描绘了她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2. 侍儿百指亦清净,凌晨梵呗声摩空。
    这里的“侍儿百指”可能指的是家中众多的年轻侍婢,她们如同百根手指般的纯洁和纯净。“清晨时分”,她们开始做早课,念诵梵呗(一种佛教经文的诵读)。这声音响亮且清晰,似乎能穿透云层,直达天际。这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场景,充满了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3. 潭潭大第依乔木,日午卷帘按丝竹。
    这里“潭潭大第”形容蔡家大宅的规模宏大,环境优雅;“依乔木”则描绘了宅邸周围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日午”时,人们会卷起窗帘,欣赏音乐和歌舞表演。这里不仅展现了蔡家大宅的自然风光和雅致生活,也暗示了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4. 古调犹歌于蔿于,丽词不唱新翻曲。
    这里的“古调犹歌”意味着古老的乐曲依然在演奏,显示出蔡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蔿于”可能是某种乐器或歌唱方式,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诗歌或歌唱形式。而“丽词不唱新翻曲”则表达了蔡家人并不追求新颖的创作,而是坚持传统的艺术形式。这反映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珍视。

  5. 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
    这里“有美一子”是指一个美好的孩子,可能是蔡家的后代。他像天麒麟一样杰出,象征着高贵和卓越。“孟嘉外孙”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的后代之一,这里用来形容这个孩子的才华和地位。而“见渊明”则可能指的是这个孩子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具有陶渊明那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6. 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
    “扫地焚香”描述了蔡家子弟勤奋好学、尊敬师长的形象。“坐弦诵”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学识和才华。这里的“不闻梵呗连歌声”则表现出了他专注于学习、不沉溺于世俗娱乐的态度。他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体现了他的自律和毅力。

  7. 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
    这里的“俗子”指的是世俗之人,他们常常沉迷于酒色财气等世俗之事中难以自拔。而蔡家子弟却能够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洁和高尚品德,不受俗气的诱惑。“容我叩门呼小友”则表达了他愿意向那些世俗之人敞开心扉、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愿望。这不仅显示了他的豁达胸怀,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谊的重视。

  8. 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
    这里的“欲求百万钱买邻”可能指的是蔡家子弟想要通过购买邻居来提升自己的身份或地位。然而,他却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学问和品德。“倒囊只有诗千首”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千首”既表示数量多,也暗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造诣。

  9. 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
    这里的“安得”表达了蔡家子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一把茆盖头”可能指的是简陋的住所或生活环境,但在这里却成为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他们愿意放下世俗的繁华和舒适,与父母一起在榆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享受那份简单而真挚的幸福。

  10. 敢期丝竹娱下客,但喜白业同精修。
    这里的“敢期”表达了蔡家子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期待。“丝竹”指的是丝弦和管弦乐,通常用于演奏古典音乐,这里用来比喻高雅的艺术形式。“娱下客”则意味着这些艺术形式能够给客人带来欢乐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但喜白业同精修”则强调了他追求艺术修为的高尚目标,即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11. 秃襟短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
    这里的“秃襟短帽纷纷是”描绘了一群穿着破旧衣服的人,其中一些还戴着高高的帽子,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形象可能暗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他们追求简朴、远离世俗的态度。而“眼明见此褒衣士”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能够看到这些褒衣士的真正面目和本质。

  12. 和诗论道有馀闲,为语故家遗俗事。
    这里的“和诗论道”指的是讨论诗歌和道理等活动,显示出蔡家子弟对文化和哲学的兴趣和追求。“馀闲”则表明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事情,不会因为繁忙的生活琐事而分心。“为语故家遗俗事”则表明他愿意将这些高雅的文化活动传播给家族中的其他人,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这份乐趣。

这首诗通过对蔡家子弟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追求知识、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珍视和尊重,以及对于简朴生活方式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