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身披紫绮裘,腰佩宝玦骑胡骝。
英风侠气横四海,辞我远向淮南游。
淮南桂树应犹在,八公举手遥相待。
明月高悬五两头,随君千里过淮流。
十年鞍马边城道,又向边城见春草。
春草萋萋路入秦,长安北望空愁人。
荆楚奇材多剑客,感慨相逢思报国。
男儿事业早致身,青鬓须防雪霜迫。
我向人闲久拂衣,白云相伴掩岩扉。
调琴鼓罢清商曲,愁见孤鸿天际飞。
【注释】
- 吴会卿:人名,作者友人
- 故人:对朋友的尊称
- 紫绮裘:紫色的皮衣
- 胡骝:西域的良马,此处指吴会卿骑乘的马
- 英风侠气:英勇豪迈之气
- 辞我:告别我
- 淮南:今安徽寿县一带,是李白的故乡
- 八公:传说中的仙人,此处指神仙
- 明月:明亮的月
- 秦:古国名,在今陕西省一带
- 荆楚:今湖北和湖南一带,这里指诗人故乡
- 奇材:杰出的人才
- 雪霜迫:比喻岁月流逝
- 我向:我的去处
- 白云相伴:形容闲散的生活
- 岩扉:山崖上建的门户,此处指隐居之地
- 清商曲:一种音乐形式,多用琴、瑟等乐器演奏
- 孤鸿:孤雁,此处代指自己
- 调琴鼓:弹奏琴并击鼓
- 愁见:看见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写吴会卿远游江淮的行装;颔联描绘吴会卿英武雄壮的气概;颈联想象其到达后的情形;尾联抒写作者对他的担忧之情。全诗以“送”字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此诗首句“故人身披紫绮裘”,即写吴会卿远行时的装束。紫绮之裘,既显示了他的高贵身份,又表现了他那种飘逸出尘的风度。第二句“腰佩宝玦骑胡骝”,则进一步描绘他的风采。宝玦,系玉佩,这里指宝剑。胡骝,骏马。这两句通过写吴会卿身佩宝剑,骑着骏马,来表现他那种英俊潇洒、豪爽刚烈的形象。第三、四句写他的志向。他离开时说:“辞我远向淮南游。”意思是他要远赴淮南,施展自己的抱负。“英风侠气横四海”,则是说他有勇有谋,能横扫千军、所向无敌。
过片后三句写他到淮南的情景。“淮南桂树应犹在,八公举手遥相待”,意思是淮南城中的桂树还在生长着,而那些仙人们已经等候很久了。这两句诗既是实写,又是虚叙,虚实结合,把读者引入一个神奇的境界。“八公”是指仙人列队的典故,“举手遥”是说他们远远地向吴会卿招手示意。这两句诗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烘托出吴会卿此行的非凡意义。“明月高悬五两头”,则是写夜深时分吴会卿仍然在月光下行走的情景。“随君千里过淮流”,意思是要随着你走过千里淮河。这一句中包含着多少深情啊!它既是吴会卿对自己依依不舍的依恋,又是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深情厚意的表达。
最后两句写吴会卿在边城的所见所感。“十年鞍马边城道”,意思是他已经在外度过了整整十年了。“春草萋萋路入秦”,则是说春天来临,野草长满了道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吴会卿长期征战在外的艰苦生活,也写出了他思念家乡的心情。“长安北望空愁人”,意思是他在长安北望着家乡,心中充满了忧愁。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愁,也表现出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吴会卿分别以后的感受。“荆楚奇材多剑客”,“荆楚”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剑客”,指剑术高超的人。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吴会卿的才华,也表现了自己对这位朋友的钦佩之情。“感叹相逢思报国”,“相逢”,指与吴会卿相遇。“报国”,指为国家效力。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与吴会卿志同道合的思想感情。
诗的末两句写诗人的闲居生活。“男儿事业早致身”,意思是男子汉应当早日成就自己的事业。“青鬓须防雪霜迫”,“青鬓”,指青年时期的头发,这里指年青。“须防”,就是要注意。“雪霜迫”,指岁月流逝,青春易逝。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也流露出他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材,但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没有直接抒情的痕迹,而是借写景叙事来抒发感情。这种艺术手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