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伐何仓卒,六郡丁男亳州骨。
空见朝陵奉使回,群盗翻来旧京阙。
襄阳兵马天下雄,尚书兄弟才杰同。
偏裨入救嗟已晚,万国此恨何时终。
【注释】
王师北伐: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时,韩信率军救汉,刘邦称他为“良将”。这里用“王师”比喻朝廷派来的讨伐叛军的军队。仓卒:仓促。六郡:指河南、陕西两省及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五省。丁男:壮丁,即男丁。亳州:今安徽亳县,是东汉时曹操的根据地。空见:徒然看见。朝陵:指祭祀祖先和帝王的陵墓。奉使回:奉命回来。群盗:指叛贼。翻来:又回到。旧京阙:指洛阳城。襄阳:今湖北襄阳,是刘备的根据地。尚书:指东汉初年,由三公中选出的高级官员。兄弟:指刘表兄弟。才杰同:才智杰出的人相同。偏裨:副将。入:到。万国此恨何时终:指天下人对此事的遗恨何时才能结束。
【赏析】
《咏怀》是一首抒情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时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诗人看到国家危机日益严重,而奸邪却得以专权,因此写下这首《咏怀》。这首诗通过叙述安史之乱发生的过程,抒发了诗人对这场动乱的悲愤之情。
全诗八句,每四句一韵,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情,感情起伏变化,波澜迭起。开头两句说朝廷派出的讨伐叛军的大军匆匆忙忙地出发,但到了六郡(今河南、陕西两省,以及河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一带,只见到战死的百姓尸骸和被砍去双脚的俘虏。这是从侧面描写叛军的暴行。“仓卒”二字,既写出了朝廷军队匆忙出动的情况,也暗含对安禄山发动叛乱的不满。
下面两句写朝廷军队到达亳州,见到的是盗贼们抢劫后留下的空城。“空见”二字,不仅表明了朝廷出兵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暗示了朝廷军队与叛军之间悬殊的差距。
“襄阳兵马天下雄”,这句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是对安史之乱发生地的直接点明,又是对朝廷军队力量的肯定。它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军队的信心,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接下来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群盗重新占领京都洛阳城的画面。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叛军的残暴和自己军队的英勇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的忧虑。他认为天下的百姓都对这次战争感到遗憾,但这种遗憾何时才能结束呢?这既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