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呈鸟迹,水上露灯毬。
要辨渠端的,玉人骑铁牛。
注释:
空中呈现鸟的足迹,水面上的露珠像灯笼。
要辨别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来是玉人骑在铁牛上。
赏析:《偈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作品,其中《其十四》是其中的第十四首。这首诗以“空中呈鸟迹,水上露灯毬”为开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画面;“要辨渠端的,玉人骑铁牛”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空中呈鸟迹,水上露灯毬。
要辨渠端的,玉人骑铁牛。
注释:
空中呈现鸟的足迹,水面上的露珠像灯笼。
要辨别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来是玉人骑在铁牛上。
赏析:《偈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作品,其中《其十四》是其中的第十四首。这首诗以“空中呈鸟迹,水上露灯毬”为开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画面;“要辨渠端的,玉人骑铁牛”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赏析这首《师自作真赞》时,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的艺术魅力。 1. 逐句释义分析 - 曾戴花冠入东鲁:这句表达了一位僧人或修行者带着鲜花和花环进入了东方的一座寺庙或圣地。这里的“东鲁”可能指的是中国东部的某个地区,如泰山、少林寺等,象征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发源地。 - 又携角杖到西乾:“携角杖”可能意味着这位僧人携带了一根拐杖
【注释】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海一带。 2. 幕阜之顶: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境内的幕阜山。 3. 硗硗确确:形容山势险峻不平。 4.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意思是说跟随师父学习了十年,脚底磨出了老茧。 5. 讨甚机锋:询问什么机锋,机锋是禅宗用语,意指禅宗的机缘和法门。 6. 七错八错:形容说话或做事复杂混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学僧对禅宗机锋的探求,诗中通过描绘师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诗句解释与赏析: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 注释1: “五五”可能指某种数字组合或象征意义,“二十五”则可能是对某事物数量的描述。 - 注释2: “人人”表示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超越佛祖的限制。 - 注释3: “超佛祖”表明超越了传统佛教的束缚或限制。 - 译文: 每个人通过某种方法达到了超越佛祖的境界。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 注释1: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诗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注释 1. 大圆镜:指佛性或本性的圆满、完整状态。 2. 结社: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集体活动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 3.
【注释】 师自作真赞 其三:师,指杜甫。“自作”是说自己写的。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镜中电影,指水面上反射的月亮影像。急观瞻,形容月光映照得极快,如电影般迅速。 水底灯毬,指水中倒影的月亮。休把捉,不要伸手去抓它。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忘言,不须多言,不必多言就能辨别出时局变化。万里清秋,意思是秋天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舒畅,而是忧国忧民。看一鹗
诗句释义 1 心心(心)心,莫谩寻:这里的“心”字多次出现,可能是指某种心境或状态。"莫谩寻"意指不要随意寻求,可能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某些东西。 2. 道道(道)道,已蹉过:这里的“道”同样多次出现,指的是道路、规律或真理等。"蹉过"意为错过了,表示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 3. 不蹉过,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如果不错过(蹉过),那么什么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注释】 师:对老师自称。自作:自己写的。真赞:指赞美诗。其二: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意思是说,身体溃散了,但精神却像长明的灵物一样,始终与作者有知音之感。 银蟾:月亮。不落:指月色皎洁,如银盘般圆满、光洁。清江:清澈的江水。坐对黄花秋已深:意思是说在清冷的江边坐着,面对着盛开的菊花,秋天已经很深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组诗之一。前四句写诗人年老体衰
【注释】 (一)真赞: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之词。 铁牛:比喻人像一头铁铸的牛,形容体格魁梧,力气大。 玉麟:麒麟,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象征祥瑞。 脱体堂堂呈似伊:脱掉形体,堂堂正正地像他一样(指玉麟队中的一员)。 (三)有眼无口:有眼睛而没有嘴巴。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一队的人马,其中一人像“脱体”的麒麟。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首句写队伍庞大威武
【注释】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二十二偈,全偈为:“譬如一聚米,散在十方国。诸人各分别,不识是何物。” 法岁云周:佛法的岁月已经圆满。 木人施草:木偶人用稻草扎起来。 石女行筹:石头做成的女神手持筹码。 衲僧了无交涉:出家人之间没有争执。 那更头上安头:这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横担楖栗:把楖栗(一种古代乐器)横放于肩上。 笑傲清秋:笑傲秋天的清冷。 要去即去
【注释】偈:诗。偈,即“诗”。昆崙:山名,在今中国云南省。要得分明转见昏:要想看得明白,必须把它颠倒过来看。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首句点明了诗的主题,黄河水出昆仑山,要把它倒过来才能看清楚。二句进一步说,要想彻底地脱离轮回之苦,必须灭除如来正法轮。这里的正法轮是佛教用语,指佛所说的教理。三、四两句进一步阐述前两句的观点。五、六、七三行,是诗人对修行者的劝勉和告诫
【注释】: 偈十九首 其十二 一雨一晴,岩桂加青。 释迦骨髓,弥勒眼睛。 途中无限拖泥者,问渠何日是归程。 译文及赏析: 一雨一晴,岩桂加青,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雨水滋润了大地,阳光照耀着岩石上的桂花(桂树),使其更加鲜艳。释迦牟尼佛的骨髓和弥勒佛的眼睛都是珍贵的珍宝,象征着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途中无限拖泥者,问渠何日是归程。这首诗描绘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旅途,沿途有无数被泥水拖累的人们
【注释】 偈十九首 其十一付法传心:传授佛法。付,给;法,佛教用语,指佛法,即佛陀的教法;心,指佛性,即觉悟真理的心性。付法传心就是传授佛理。将错就错:将错就错,把错误当成正确。 立雪断臂:传说晋朝时期,印度僧人摩诃陀罗在洛阳净土寺讲经,由于饥寒交迫,他冻僵了双脚,坐在雪地里,用两手支撑着地而坐,听讲经。他的弟子们怕他受寒,便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后来弟子们发现老师冻得发麻
这首诗的意思是:行路不妨掉臂,求人不妨求己。眼前如山的树木若能存在,处处不会有风浪起。忽然间听见一声鸿雁鸣叫,都在忧愁的人心里。 注释:因行不妨掉臂,求他不妨求己。面前山子若存,处处无风浪起。一声鸿雁忽闻时,尽在愁人窠窟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来表达人生的哲学思考。诗中“因行不妨掉臂”和“求他不妨求己”两句,表达了一种处世态度,即在生活的道路上,可以自由自在
【注释】 孤村:偏僻的小村落。黄叶落:落叶纷纷飘零,秋意浓重。志士:有抱负的人。惜日短:感叹时光短暂。愁人知夜长:忧愁的人知道夜晚的漫长。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深秋时独居深山小村里的生活感受。首句写景,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次句写闻香识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全诗语言朴素,意境高远,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
【译文】 风是从哪里来的,雨是从哪里而来的? 皮下有血,面上有鼻。 脱体相呈,全无忌讳。 明眼衲僧,更须瞥地。 瞥地如何,且莫瞌睡。 【注释】 风从何来: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朱熹集注:“言天行高远,非人之所能及也。”朱熹认为“风”和“雨”来自天上,是天地的恩赐;王梵志则认为这是天地自然的现象。 雨从何至:出自《论语·宪问》:“子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