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何来,雨从何至。
皮下有血,面上有鼻。
脱体相呈,全无忌讳。
明眼衲僧,更须瞥地。
瞥地如何,且莫瞌睡。
【译文】
风是从哪里来的,雨是从哪里而来的?
皮下有血,面上有鼻。
脱体相呈,全无忌讳。
明眼衲僧,更须瞥地。
瞥地如何,且莫瞌睡。
【注释】
风从何来: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朱熹集注:“言天行高远,非人之所能及也。”朱熹认为“风”和“雨”来自天上,是天地的恩赐;王梵志则认为这是天地自然的现象。
雨从何至:出自《论语·宪问》:“子路曰:‘子行三千里,其于为人谋也,有道乎?’子曰:‘何足与谋?‘取诸其邻而得之。”孔子的话是说,如果一个人要帮助别人的事务,那么他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
脱体相呈:指人死之后身体暴露,没有遮掩。《礼记·檀弓下》中记载:“君子不尸,祭成辞焉尔,退即复命焉耳。”意思是说,君子死后,不能以自己的尸体作为祭祀的对象,只能由子孙后代来祭祀。这里的“脱”字就是“露”的意思。
明眼衲僧:指具有慧眼的和尚。《楞伽师资记》卷四载:“佛在菩提树间,为阿难说法时,阿难即开悟,遂作偈曰:‘佛出世,度众生,示教外别传经,依文解义真入俗,六根清净俱解脱。’……后乃为阿那律等说此经,并授菩萨戒。……师既闻阿难所唱之偈,遂发心受菩萨戒,遂名僧璨。”“明眼衲僧”就是指这位和尚。
瞥地如何:出自《维摩诘所说经》:“舍利弗!我不见法如见法,我不见僧如见僧,我不见经如见经。”意思是说,即使我看不见佛法、僧人和经典,但它们都存在,并且对我产生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比喻和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首句“风从何来,雨从何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和雨比作是天地间的恩赐,强调了它们的自然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风和雨的态度和看法。
诗人用“皮下有血,面上有鼻”这两句话进一步描绘了风和雨的形状和特征。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风和雨更加生动形象。
诗人用“脱体相呈,全无忌讳”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不需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或者限制。
“明眼衲僧,更须瞥地如何”这句话则是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运用。他认为禅宗的修行者需要明察秋毫,洞察一切,包括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它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特点和魅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