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庄严广大寂灭心,为诸来者作饶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魏侍郎净心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应的注释:
1. 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 诗句: 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 译文: 伟大啊,那广阔无垠、寂静如虚空般纯净的心,就像虚空那样没有任何分别。
- 注释: “伟哉”意为“伟大无比”,“广大”表示“辽阔”,“寂灭”意味着“清净”,“心”指的是心灵的状态。
2.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 诗句: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 译文: 如果仅仅以自己的心思去追求清净,那么就会污染自己,更何况那些与佛法相提并论的诸佛净土呢?
- 注释: “拟心”指用心思或心意去理解或修行。“净”指的是清净或纯净的状态。
3.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 诗句: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 译文: 又如同在梦中所看到的事物,尽管看到了,但我们却不能取走。
- 注释: “又如”相当于“再次提到”,“梦中所见物”比喻为梦境中的景象。
4.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 诗句: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 译文: 这样通透明了,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内心的清净和义理自然显现。
- 注释: “如是”在这里是指通过前面的解释已经明白了。“通达”意指明白透彻。
5.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 诗句: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 译文: 如此的意义难以用言语来测量,它超越了一切颜色和声音。
- 注释: “是义”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清净之心或道理。“难测量”说明其深奥难以用常规语言描述。
6.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 诗句: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 译文: 无论是在过去、未来还是在现在的世界,佛陀、菩萨和声闻都是存在的。
- 注释: “过去”、“未来”和“现在”代表时间上的不同阶段,“佛”通常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菩萨”是指发愿成佛的大乘行者;“声闻”则是指早期佛教徒中的觉悟者。
7.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 诗句: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 译文: 所有的有情众生,都与佛性具有同样的本质和真实性。
- 注释: “含识”指所有存在的生命体,“实了”即真实了解。
8.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 诗句: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 译文: 真是奇妙至极,能将这么多的道理用这座阁楼来演绎的人。
- 注释: “善哉”是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词。“奇特过量人”形容此人能够将许多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并传达给他人。
9.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 诗句: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 译文: 讲解完毕之后,就放下了一切执着,这与梦中的情景没有两样。
- 注释: “演已”表示讲解完毕或结束。“便息”指不再执着。“无差别”意味着与梦中一样没有差别。
10.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 诗句: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 译文: 我之所以用我父母的口述,是为了传授这些最上乘的佛法。
- 注释: “父母所生口”可能指的是口传经典的形式,“无上”表示最高无上的法门,“妙伽陀”是佛教术语,指佛法或教义。
白居易的《魏侍郎净心阁》通过对心灵清净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赞叹,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修行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被后世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