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台雁之中途,一年两憩安公庐。
不知昔人去此远,但见水石清而虚。
向来颇读有则语,悬水潇潇日夜举。
道人似欲暗投明,故立此亭名听雨。
客如镜清老更痴,入流截流谁得知。
愿公竹扉且常启,我或发兴来无时。
注释:
我行走在台雁的中途,一年两到安公庐休息。
我不知道过去的人离这里很远,只看到水石清空而幽静。
我过去常读到有关“有则语”,就是悬水声潇潇地日夜不停。
道士似乎要暗投明,所以立此亭取名为听雨。
客人像镜子般清澈而更痴情,入流截流谁人知晓。
希望您竹林门扉且常常开启,我有时兴发来没有时刻。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年)春,诗人在江西任上时。全诗通过对安公庐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我行台雁之中途,一年两憩安公庐。” 意思是我在旅途中经过雁门山的中途,每年两次在安公庐休息。这里的“台雁”是指雁门关,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端,与山西省平鲁县、朔州市右玉县交界处。诗人用“台雁之中途”来形容自己的旅程,暗示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颔联“不知昔人去此远,但见水石清而虚。”意思是不知道古人曾经离开此地很远,只有水石清空而幽静。这里的“水石”指的是雁门关周围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古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向来颇读有则语,悬水潇潇日夜举。”意思是我过去经常读到有关悬泉瀑布之类的诗文,悬挂在空中的水声潇潇地一天到晚都在流动。这里的“则有则语”指的是古代诗人对悬泉瀑布等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通过对这些诗文的阅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尾联“道人似欲暗投明,故立此亭名听雨。”意思是道士似乎想要暗中投送光明,所以才立这个亭子的名字是听雨。这里的“道人”指的是隐士,他们往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隐士们的追求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安公庐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