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着子三十载。
老僧只作旦暮看,汝莫匆匆宜少待。
阶前始芽今出屋,便是携篮走僮仆。
伴我东园看菜归,与汝煎茶剥柔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赏析即可。
“银杏不食种之庵前见者曰是”:银杏树在寺庙的庵前生长时,有人看见就说这是三十年才长出的树,这棵老和尚已经老了,能等它长成吗?
“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着子三十载。”:蟠桃树上结出果实,经过三千年才能成熟;银杏树结出果实也需要三十年。
“老僧只作旦暮看,汝莫匆匆宜少待”:老和尚只是早晚来看一眼,你就不要匆忙了,要慢慢欣赏。
“阶前始芽今出屋,便是携篮走僮仆”:门前台阶上长出了嫩芽,现在已经从屋檐下长出来了。就是现在你要拿着篮子去摘野菜。
“伴我东园看菜归,与汝煎茶剥柔玉”:和我一起到东边的菜园子里去,一边看菜一边喝茶,剥下柔软的白玉石,让你尝一尝。
【答案】
示例1: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银杏和蟠桃。银杏、蟠桃都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名木异果,它们的生长期都极长,但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性。作者通过写银杏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老和尚的敬意之情;通过写蟠桃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老和尚的赞美之情。
示例2:首联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银杏和蟠桃的特性。银杏树生长缓慢,而蟠桃树却生长迅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写法突出了作者对蟠桃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技巧。
示例3:颔联两句用反问的手法表达出对老和尚的尊敬之情。银杏树虽然生长缓慢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积淀,而蟠桃树则生长迅速但却只有短短的三百年历史和短暂的文化积淀。作者通过写银杏和蟠桃的不同特性,表达了对不同事物的独特感悟和认识。
示例4:颈联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银杏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银杏树的生长过程。通过写银杏树从生到长,再到最后结果的过程,展现了银杏树生长的艰辛和不易,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刻画的写作技巧。
示例5:尾联两句通过对老和尚和自己的描绘,表达了对老和尚深深的敬仰之情。老和尚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坚持每日来观赏银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同时,自己也要像老和尚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