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辱莫若乞,至乐在无求。
苟得无求旨,虽乞吾何羞。
道人白云居,心与白云俦。
明朝出山去,迫夏归来不。
【注释】
至:极。乞:乞食,向人乞讨。无求:不求。苟得:苟且得到。旨:指道义。心与白云居:意谓心如浮云一般自由自在。迫夏归来不:迫近夏天才回来。
【赏析】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作者不详,内容为赠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一位僧人的赠别,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清高自洁的道家思想及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追求,反映了作者鄙夷世俗、追求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首联以“乞”字起兴,引出后文所要表述的道理。全诗从“至辱莫若乞,至乐在无求”,到“苟得无求旨,虽乞吾何羞。”都围绕着一个“求”字展开议论。“苟得无求旨”,即苟且得到一点好处,就以为满足了自己追求的目的。“苟得”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谦虚,也表现了他追求道义的决心。“至乐在无求”,则进一步阐明了诗人的观点:真正的快乐,不在物质财富上;真正的满足,不在地位权力上。“至乐在无求”一语,是诗人经过长期修炼而悟出的真谛:只有真正地无欲,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正是道家哲学的核心之一。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他即使向别人乞讨,也不会感到羞耻,因为他已经超越了物质欲望的追求,达到了心灵上的满足。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颔联“道人白云居,心与白云俦。明天出山去,迫夏归来不”,则是诗人对于这位僧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描绘。诗人认为,这位僧人就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他的内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因此,他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家哲学的认同,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这种生活态度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尘世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
尾联“明朝出山去,迫夏归来不”,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诗人希望这位僧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受世俗的干扰。然而,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诗人却无法陪伴他一同前往。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深祝愿,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以“乞”字为核心展开论述,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哲学的认同和追求。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对于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