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之宗,备在尔躬。
求之则远,守之不通。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
极离极微,应心应手。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
捶呵弥勒,不与同龛。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
蓦扎相逢,一场风采。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至道之宗,备在尔躬。”
    注释:至高无上的道的精髓,都掌握在你自己身上。

  2. “求之则远,守之不通。”
    注释:追求它你会越追越远,固守它你会感到闭塞不通。

  3.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
    注释:既不追求也不固守,真是个奇妙的灵性之人。

  4. “极离极微,应心应手。”
    注释:超越了极点,接近到了极致,能够随心所欲地应对一切。

  5.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
    注释:眼前所见的景色如同晴朗的雾气,任何地方都能变成一座禅院。

  6. “捶呵弥勒,不与同龛。”
    注释:对佛祖弥勒进行敲击和呵斥,却不愿意与他在同一座佛像下供奉。

  7.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
    注释:石头变成了老虎头的形状,泥塑的牛消失了就像沉入了海底一样。

  8. “蓦扎相逢,一场风采。”
    注释:突然之间相遇,展现出了不凡的风采。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借物抒情,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悟性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诗以禅意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生活态度。

第一句“至道之宗,备在尔躬。”提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于个人的内在修养。修行者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这种内在的修养不仅仅是外在的修炼,更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提升。

第二句“求之则远,守之不通。”则是对修行者的一种提醒,不要过于执着于追求外界的境界或形式上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省。过度追求往往会使人远离真实的修行之路。

第三句“不求不守,奇哉灵叟。”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应该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不要过于执着于某种修行方式或目标。只有当修行者放下所有的执念,才能真正体会到修行的真正意义。这种超脱的态度是一种智慧,也是修行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接下来的四句“极离极微,应心应手。”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修行者的心灵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领悟上,更体现在对人生的把握上。修行者能够随心所欲地应对一切,不再受到世俗的束缚和干扰。这种能力源于内心的清净和超脱,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最后两句“触目晴岚,到处成庵。”则是对整个画面的总结和升华。修行者的心灵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境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环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修行者的心灵如同晴日中的云雾,清晰而明亮,能够照亮整个世界。

“捶呵弥勒,不与同龛。”“捶呵”是对弥勒佛形象的一种描绘,表示对弥勒佛的尊敬和崇敬。同时,这也是修行者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不断的敲打和呵斥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石虎抬头,泥牛入海。”则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另一种描述。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座山岳般坚定,不为任何外界所动摇。同时,这也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深邃而广阔,能够容纳世间万物。

“蓦扎相逢,一场风采。”“蓦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动作,表示修行者在不经意间与某人或某事相遇。这种相遇往往能够激发出修行者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悟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采。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纯净和超然。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