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有生缘,落花流出桃源。
过后再寻无处,满蓑烟雨渔村。
【注释】颂古:题咏古代的事物。其十三:指《桃源行》的第十三章。
人人尽有生缘,落花流出桃源。 人人都有生命的原因,落下的花瓣像流水从桃源流出。
过后再寻无处,满蓑烟雨渔村。 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满眼是披着蓑衣冒着雨雾的渔村。赏析:此诗以桃花源为题,写桃花源中人不知世事,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
人人尽有生缘,落花流出桃源。
过后再寻无处,满蓑烟雨渔村。
【注释】颂古:题咏古代的事物。其十三:指《桃源行》的第十三章。
人人尽有生缘,落花流出桃源。 人人都有生命的原因,落下的花瓣像流水从桃源流出。
过后再寻无处,满蓑烟雨渔村。 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满眼是披着蓑衣冒着雨雾的渔村。赏析:此诗以桃花源为题,写桃花源中人不知世事,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
【注释】 终南山(在今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即秦岭,因山势险峻,故名。入定:佛教语,指修习禅定的人进入冥寂的心境。猕猴赞:即《猕猴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赞美终南山的诗。方得其树:刚刚来到山边。万壑千岩(壑:山谷;岩:山石):形容终南山地势险阻,有许多沟壑和岩石。休复:停止下来休息。屹(yì)若终南:屹立着像终南山一样高耸。六窗(chuò):佛教语,佛寺里的六扇门窗
入风赞 入风无根当处彰,一为热恼一清凉。 乾城影里金刚眼,傀儡棚头古佛场。 与世推移元不动,随人忧喜竟无妨。 可中若有纤豪许,物我相持意未忘。 注释: 1. 入风无根当处彰:意为无论风吹到哪里,它都如同有根一样显现出来(彰显)。 2. 一为热恼一清凉:一方面感到炎热烦恼,另一方面又感到清凉舒适。 3. 乾城影里金刚眼:形容如金刚般坚毅的眼神。 4. 傀儡棚头古佛场:形容像是傀儡戏舞台一般
让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梦石真赞 - 这是一首诗的开头,表达了对梦中石头之美的赞美。 2. 王母梦中,石佛象骨。 - 描述了在王母的梦中,石头的形状像佛像的骨头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头比作佛像的骨头。 3. 峰前鳖鼻,僧蓝棋布。 - 描述了山前的鳖鼻子形状像僧人的棋子一样分布。这里的“鳖鼻”和“僧蓝棋布”都是形象的描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特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
这首诗是《谷堂真赞》的首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1. 冰出水,玉出石: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冰出水”指的是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水,而“玉出石”则是指玉石从石头中诞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又暗含着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2. 破獍出窠母遭食:这里,“獍”指的是一种猛兽,而“窠”则是它的巢穴
【注释】: 如:像。 悟空:指佛祖,悟空即佛祖的号。 二居士:指禅宗二祖神秀和三祖僧璨。 真赞:赞美。 一一:一尘不染。 亦不如:与“一尘不染”意思相近。 悟空空须得悟:悟就是悟道、领悟。悟空是佛家语,意为觉悟。 谁家:何处。 一对鸳鸯:比喻一对男女,或比喻成双成对的人。 万象之中独露:万物之中,只有这一对鸳鸯显露了本性。“万象”泛指一切事物,“独露”即突出、显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佛教修行的诗。以下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 1. 假以四大,抽之一机。 - “四大”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地、水、火、风。在这里,“假以四大”意味着借助于这四种元素来创造或维持身体和生命。 - “抽之一机”意味着从这些基本元素中抽取出一种机制或原理。这里指的是理解并应用这些元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或途径。 2. 空无作相,动转云为。 -
【注释】 得些皮肉:得到一些身体。 大家快活:一起快乐地生活。 没些皮肉:没有身体了,指死后。 一场冷落:冷冷清清的。 舜若开颜:舜帝(传说中的帝王)如果笑出来。 那吒发恶:哪吒发怒。 万里神光犹较些:万丈光芒还相争着什么。 一物长灵浑大错:万物都长成灵性,却有大的错误。 错不错,切忌无绳而自缚:错误和正确之间,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束缚而自我否定。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赞颂肉体与精神关系的颂歌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结构,赏析时要结合诗歌的意象来分析。 “谷堂真赞 其二”,诗的第一句点明了题目,说明这首诗是写谷堂真赞的。 第二句说“予常对人言,谷堂老子”,这是说作者经常向人夸赞谷堂真赞。这一句中有三个关键词语:一是“老子”,这里指谷堂真赞;二是“人类精奇”,意思是谷堂真赞是人的精怪,非常奇特;三是“缁流标格”,意思是他的行为举止有僧尼的风格,即符合僧尼的规范
【注释】 净信道:净信,即净宗。禅宗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说。净宗亦然,“入净信心宗,则无俗不真”,是说修净土法门,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幻智法门:指净土法门,即阿弥陀佛所宣说的“愿生彼国,得不退转,乃至成佛,与十方诸佛所证之法门”。佛: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悟者。子:同“慈”,慈爱之意。止庵道人:指东山僧止庵(1623-1675),字圆明,号止庵,浙江绍兴人。 【赏析】
皮肤脱落尽,骨节有如许。 未即化泥尘,且更相撑拄。 注释:皮肤已经脱落殆尽,但骨节仍然清晰可见。虽然即将化为泥土和尘埃,但骨节依然支撑着身体。 一味五味禅,千差万别语。 注释:这里的“五味”指的是佛教中五种基本味道,而“禅”则是禅宗的修行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禅宗的修行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表达方式。 问者如纺车,而今较些子。 注释:询问者就像纺车一样旋转,但与以前相比
【注释】: 1. 颂古十二首之十二:这是唐代李绅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2. 我脚:比喻诗人自己。 3. 驴脚:指驴子,这里用作比喻,意指作者本人。 4. 车轮顿生八角:比喻作者自己就像车轮上突然生出八角形状的花纹一样,显得突兀、奇特。 5. 三千刹海波澄:形容寺院众多,宛如大海一般。 6. 一阵西风叶落:形容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七言绝句
【注释】 1. 颂古: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组诗。共十二首,是咏佛门典故的七绝。每句四字,每首四句。 2. 我手何似佛手:意思是我手比不过佛的手。 3. 拈起扇子擗口:意思是用扇子遮住嘴巴。 4. 打落帝释花冠:意思是打败了天帝的花冠。 5. 却是寒山扫帚:意思是却像寒山的扫帚一样,扫去尘土。 【赏析】 《颂古》共有七绝,此为其中的第十一题。贯休在这首诗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佛教经典进行了讽刺
身披粗布伽梨,手把大木槵子。 注释:身着粗布制成的伽梨,手中拿着大木头槵子。 天寒坐火炉头,动是说蛇说虎。 注释:天气寒冷时坐在火炉旁,总是谈论着蛇、虎的故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天里,坐在火炉边讲述着关于蛇和虎的故事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老人的形象和他与火炉、蛇、虎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诗中的“说蛇说虎”也暗示了老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注释】 1. 颂古:本篇为咏物之作。 2. 佛手驴脚生缘:佛手和驴的蹄子,都是偶然生成的缘分。 3.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4. 中天:天空正中之处,指仙境。 5.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 6.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相传曾乘云车去见汉武帝。 7. 端坐:端详地坐着。 8. 赏析:此首咏神仙之事,借以自况,抒发自己渴望成仙的思想
注释: 颂古 其十五:颂,歌颂、赞美之意;古,古体诗。 一等作野狐,堂堂大丈夫:一等,指地位低下的文人;野狐,比喻没有学问的人;堂堂大丈夫,指有志之士。 徐行青草岸,踏破洞庭湖:徐行,缓慢行走;青草岸,指绿色的草地;踏破洞庭湖,指在洞庭湖畔行走,形容走得很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无才无能、妄自尊大的文人的讽刺。首句“一等作野狐,堂堂大丈夫”就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注释:灵云失足,玄沙落入堑沟,三十年后的冰河如火一般燃烧起来。 赏析:本首诗描绘了一幅冰雪融化、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以“灵云”和“玄沙”为喻,分别指代了冰雪消融后露出的大地和河流中的淤泥。其中,“灵云失脚”形象地表现了冰雪消融的情景,而“玄沙落堑”则进一步描绘了河流中淤泥被冲走的景象。最后一句“三十年后”与“冰河发焰”相互呼应,暗示着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