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治民俱外事,存心存念自工夫。
心思路绝略观看,佛也无兮法也无。
【注释】
最明寺殿悟道后赠之助道颂五首其四:
治国治民俱外事,存心存念在工夫;
心思路绝略观看,佛也无兮法也无。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之作,作者以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来勉励友人,意谓治国治民之事,皆为外务;存心想道,才是真正工夫。
诗的前两句说,治理国家、治理百姓是外务,存心于修行、念佛才是内功。治国治民都是外在的事情,而修行和念佛才是内在功夫。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思想,即不仅要关注社会现象、国家大事等外在事务,也要注重内心的修炼、精神的培养等内在功夫。这种内外兼顾的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教的“中道”。
第二句进一步阐释了这一道理,即存心于修行、念佛才是真正工夫。这里的“工夫”是指修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修行和念佛,可以达到内心宁静、精神升华的境界。这与佛教所说的“禅定”、“般若”等修行方法相吻合。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认为,只有将心思完全沉浸在修行中,才能达到“佛也无兮法也无”的境界。这里的“佛”和“法”都是佛教用语,代表的是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将心思完全投入到修行中时,他就不再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而是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内外兼修的思想,即既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培养。同时,它也传达了对修行方法和境界的理解和追求,即通过修行和念佛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