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天台来,却得西川信。
报道万年松,生在石桥顶。
偈颂四十一首其三十五人从天台来,却得西川信。
报道万年松,生在石桥顶。
注释:
- 人从天台来:意为从天台来的人来报信。
- 却得西川信:意思是得到西川的消息。
- 万年松:意指长寿的松树。
- 生在石桥顶:意为生长在石桥的顶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偈颂四十一首其三十五》。全诗共四句,每行五个字,共二十个字。这首诗的主题是描述万年松的生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人从天台来,却得西川信。
报道万年松,生在石桥顶。
偈颂四十一首其三十五人从天台来,却得西川信。
报道万年松,生在石桥顶。
注释:
【解析】 “无准和尚顶相赞”一句,是说无准和尚对佛祖的顶相赞叹。顶,是佛像上的头发。相,是指头顶的形状。赞,是指称赞。译文是:无准和尚对佛祖的头顶形状大加赞赏。 “文武火煨杀人,千衲子恨难伸”一句,是对武僧用烈火焚烧和尚的顶相的讽刺。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译文是:武僧们用烈火焚烧和尚的头顶,使许多和尚的头顶被焚毁,和尚们恨得难以言述。 “五处主法
【解析】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陈著,他是一位以写景抒情见长的诗人。此诗为作者赠与友人之作,全诗通过写画圆相请赞之语,来表达诗人对禅门中“舍”与“取”、“空”与“有”,以及“无欠无馀”等概念的理解。 其一,“圆同太虚,无欠无馀。”意思是说,圆如虚空,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这两句诗用“圆”和“虚空”这两个词来表示“道”“佛”“禅”三者所共有的一个境界:一切皆空,无物不圆。 其二,“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传寺住持安东岩请赞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1. 诗句释义: - “生缘於西蜀,非独游日本。”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生平和经历,意指其生命的起源或起点在西蜀,而并非仅仅为了游览日本的国家。 - “十方国土中,当头俱坐断。” 这句诗描述了一种超凡脱俗、主宰一切的境界或力量,存在于所有世界或空间之中。 2. 译文注释: - “生缘”指的是生命的起始和起源
注释 栽松:指栽松树。道者:指种松树的人。 栽培得地,节操苍然:意即松树栽种得当,节操高洁。节操:操守。苍然:高峻的样子。 死而复活,身后身前:意即死后复活,生前死后一样。 楖𣗖横肩阿剌剌,再来不直半分钱:意即松树的枝叶横斜着,像人横在肩上一样,死后复活时也和活着时一样,死后复活的费用不会比活着时贵多少。 赏析 此为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作品,作于至顺二年(1331年)冬。乔吉曾自言:“我本渔樵家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小师景用请赞: - “小师”指的是年轻的学者或文人。 - “景”在这里可能是指风景、景象或者情景等,与“用”字一起,可以理解为某种特定的情境或环境。 - “请赞”意味着请求赞扬。 要赞而无德可赞,要骂而无过可骂: - “要赞”和“要骂”都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批评。 - “无德可赞”和“无过可骂”则说明这种愿望无法实现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高僧的功德和智慧。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最明寺殿真像赞:这是赞美最明寺中供奉的佛像的赞颂之诗。 2. 掌持国土,天下安堵:这里的意思是,这位僧人能够守护国土,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 3. 信向佛法,运心坚固:这位僧人深信佛法,并且用坚定的心去信仰和实践佛法。 4. 德重丘山,名播寰宇:他的德行像高山一样厚重,他的名声遍布世界各地。 5. 清白传家,望隆今古
【注释】 宏海:大海。侍者:佛教中指僧人或和尚。请:邀请。赞:称赞,赞美。䖃苴(jū):一种草名,这里借指佛祖,因为佛教中有“六根清净”之说,认为人要通过修行才能获得佛性,所以佛祖被比喻为“䖃苴”。全不仁者:一点慈悲心都没有的人。握起老拳:比喻用力过猛,甚至伤害了别人。佛祖也怕:佛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会害怕伤害到别人。 【赏析】 此诗以夸张的手法,对佛祖进行讽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情感等。 “这个老汉”,是说这位老头儿,“希罕”意为稀罕,可译为“喜爱”;“煨”,“煮”是说老头儿不熟;“没兴”,没有兴趣的意思,“遭他负累”即受到他的拖累,这一句的意思是:老头儿不熟,被煮烂了
【注释】 破一微尘:指佛经。因该果海: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因,故有果海之说。此指佛经内容浩博。因该:指因缘具足。因该因:即“因缘具足”之意。无端:没有来由。管城子:《汉书·扬雄传》载,汉成帝时,雄为给事黄门郎,上表谏治宫室,被免职家居,号“好古”,又号“太玄”。后人遂以“管城子”为称道文才的雅号。名句文俱错:指文字错误。指文才不精。 【赏析】
正因法孙命工绘吾幻质,炷礼请赞。 注释:因为法师命令工匠画出我的虚幻形象,进行礼赞。 个样面嘴,阿谁敢拟。 注释:这个样子的脸孔,谁敢模仿? 威凛凛生,气愤愤地。 注释:威严而庄重,气势汹汹。 临济德山,望风敬畏。 注释:面对临济大师和德山大师,他们都会敬畏。 和苏噜之。 注释:这是和苏噜的名字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生在翻译时要忠于原诗,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偈”、“颂”、“兹”、“传法”、“迷情”、“五叶”、“结果”、“成”,同时注意语句通顺流畅。 【答案】 吾本来兹土(我原本就来自这里) 传法救迷情(传授佛法来拯救迷失本性的人) 一花开五叶(佛经中有一句比喻的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偈颂,其内容如下: 同饮龙渊,同依师席。 切瑳琢磨,相滋相益。 分袂东西,各提祖令。 越漠来投,心胆倾尽。 执别恰恰一周,千里俯垂辉映。 举众再奉慈光,无异拨云见日。 若是向上向下,总将靠之一壁。 忆得凌霄蛊毒之家,水也不曾沾他一滴。 阿呵呵,会也么。 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 注释: - 同饮龙渊:比喻共同分享智慧和真理。 - 同依师席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内容涉及自然界的现象和对某些现象的感慨。下面是逐句翻译与注释: 1. 南山白额虫,撞倒太白峰。 - 南山(指中国南方山区)的白额虫(一种昆虫)撞击了太白山峰,使其倒塌。 2. 直得西湖彻底枯竭,东海怒浪翻空。 - 使得西湖完全干涸,东海的波浪翻滚如怒浪。 3. 安汉圭峰拊掌,天台尊者槌胸。 - 安汉(指汉代)的圭峰(山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上的人们拍手庆祝,天台(山名
【注释】 偈颂四十一首 其三十六: 近得远来口传信,报道年来颇安静。 唯有太白瑞岩翁,撞破虚空有杂碎。 惊起西川大蓬山上石女泪双垂,引得扶桑巨福山中木人空叹息。 同饮龙渊无义水,手足义重如胶漆。 断弦安得鸾胶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是一首偈颂诗(佛教经文的一种)。 偈颂是一种宗教经文,它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或宣扬教义,并附有相应的图像、故事等。贯休的偈颂,往往以通俗的语言
注释:圆同太虚,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佛教的偈语。在佛教中,“圆同太虚”指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圆满无缺的宇宙。而“无欠无馀”则表示世界是完整的,没有缺少或多余的东西。这里的“圆同”、“无欠无馀”都是佛教常用的词汇。 接下来的句子“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则是说因为人们的取舍决定,所以世界并不是完美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
冬至寒食一百五,中有一转平实语。 冬至和寒食节相连,共一百零五天。 在这期间,有一句转折的话,平实却意味深长。 缺齿的老胡因缺牙不能咀嚼食物,因此吃不全。 老胡被人欺骗,像立雪人一样莽撞而无知。 猫儿偏解捉老鼠。 猫儿擅长捕捉老鼠,但在这里它却被比喻为愚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