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猎猎扫平野,沙头蓁翳净如燖。
淮津斜转龟山麓,云汉微分雁塔尖。
篱落梅梢春点点,庭除松影月纤纤。
禅家况是不羁友,问讯勤来想未嫌。

【注释】

浮舟:乘坐小船。下淮:到淮河下游。龟山禅师:名不详,可能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好友。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拜访他时所作。猎猎:形容风声。蓁翳:草木茂密的样子。燖(chǎn):烧制陶器用的火,这里指烧制的柴火。斜转:顺流而下。云汉:银河。微分:隐约分明。篱落:竹篱。庭除:庭院。松影:松树的影子。

【译文】

寒霜吹拂着江面,扫过平野。淮河之旁沙丘边,草木蓊郁,如炉火烧过一般洁净。淮河支流从龟山脚下流过,天边的银河像雁塔尖一样清晰可见。庭院里梅花枝头,春意点点,月亮下洒下的松林影子,纤纤细弱。禅门高僧,性情不羁,我前来探望,想来不会嫌烦吧。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春天,当时李商隐因事路过扬州,恰逢友人出家为僧,遂去探访。诗中所描写的淮河风光和寺院景象,都十分生动鲜明。全诗四句中,有二句是写景,两联写景,两联抒情;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首两句以“霜”、“猎猎”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清丽而冷峻的画面:江面上飘荡着寒霜,刮着劲风,把大地上的平野扫得干干净净,淮河之畔沙滩上的草木被风吹得无影无踪。“猎猎”,形容风声呼啸。“平野”,即原野。“净如燖”三字用拟人手法,将平野比作一个炼火的柴灶(燖),写出了秋日的萧瑟气氛。“蓁”通“蓁”,“翳”同“翳”。草木茂盛貌。这两句写淮河之畔的景色,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使画面更显清幽。

颔联“淮津斜转龟山麓,云汉微分雁塔尖。”写的是淮水东流,在龟山脚下转弯;银河在天空里显得格外分明。“斜转”、“微分”,都是写淮河的水流。“淮津”就是淮水入海的地方。“斜转”,是指河水顺着地形流向西南而去。“云汉”,即天河,古人常用“天河”来代指天上的银河。“微分”,是说银河与天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龟山”,在今江苏盱眙县北,是长江北岸的一座小山。山麓,即山脚。“云汉微分雁塔尖”,写淮河入海处的景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季节的变化。

颈联“篱落梅梢春点点,庭除松影月纤纤。”写的是庭院中的景物。“篱落”是院墙。“庭除”是院子。“梅梢”指院子里的梅树枝条上挂着的梅花。“春点点”,即树上挂满梅花。“松影”指庭院里的松树。“月纤纤”,指月光下松树的影子细长而柔美。

尾联“禅家况是不羁友,问讯勤来想未嫌。”写的是作者与朋友见面后的交流。“禅家”指的是僧人或和尚们,“况”在这里用作虚词,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和说明。“况”字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比较连词的作用,相当于“况且”、“况且”。“不羁友”,指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朋友。“问讯”,指问候。“勤来”,指经常来访。“想”,猜测。“未嫌”,意思是不怕麻烦、不介意。

【评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兼记游诗,写诗人访友途中及与友人会面的情景,表现了友情的深厚。

开头两句写景,点明时间,交代地点。诗人乘船来到淮河北岸的岸边,只见寒霜肃杀,大风吹拂,把原野上的树木都吹得无影无踪,一片苍凉。淮河之滨,草木丛生,一片葱茏。“猎猎”是风吹草木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凛冽的秋日寒风。“蓁翳”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原野上草木茂盛的情状。“净如燔”(燖),用火烤柴草使之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比喻原野。

颔联写景,写淮河的水流。“斜转”“微分”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淮河曲折蜿蜒的流水之势。“雁塔”,即佛塔,位于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内。这里借指淮河入海处的一座山峰(今属江苏)。“天边”即天边银河。“微分”即隐约分明,写出了淮河流经之处,银河与地平线相接,难以分辨的情景。

颈联写景,写庭院之中的景象。“篱落”是院墙,“庭除”是院子,“梅梢”,指院子里的梅树枝条上挂着的梅花。“春点点”,即树上挂满梅花。“松影”,指庭院里的松树的影子,也就是松树的影子映入水中形成的月夜景象。

尾联写景,写与友人的交谈。“禅家况是不羁友”,是说这位僧人是一位不拘泥于传统规矩的朋友。“不羁”,即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意思,这里指不受世俗礼节的约束。“况”,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和说明,意思是说:更何况呢?“问讯”,是问候、探望之意。“勤来”,即经常来访。“想”字,表示推测。“未嫌”,意思是不怕麻烦、不介意。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宁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