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绵绵兮用也不勤,道绵绵兮寂也不灭。
二乘困堕于空无,众生执迷于分别。
菩萨区区于进修,诸佛唠唠于演说。
一句子妙出三乘,一念闲功超万劫。
水月茫茫兮舟棹闲,雪云冉冉兮路岐绝。
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
这首诗的格式为:先输出诗句,然后是译文,最后附上赏析。
道绵绵兮用也不勤,道绵绵兮寂也不灭。
二乘困堕于空无,众生执迷于分别。
菩萨区区于进修,诸佛唠唠于演说。
一句子妙出三乘,一念闲功超万劫。
水月茫茫兮舟棹闲,雪云冉冉兮路岐绝。
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
译文:
道路绵延无穷,然而修行并不频繁;道路悠长无边,但寂静永恒不变。
二乘(指修道者)困于空无,而众生执着于分别。
菩萨致力于精进修行,诸佛则喋喋不休地宣讲教义。
一句话精妙地涵盖了三乘之道,一种念头的闲适便能超越万劫的生死轮回。
水月茫茫如一片汪洋,船桨闲置无所事事;雪云缓缓飘荡,道路上的岔路已断绝。
明白真理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真正的聪明如同笨拙一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道家、佛教和儒家三种不同的哲学观念,强调了修行与智慧的重要性。
“道绵绵兮用也不勤”表达了对大道的无尽追求和对其不费力的赞美。在道家思想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追求道的过程不需要过度努力。
“二乘困堕于空无”批评了二乘(指禅宗)的狭隘理解,指出他们在追求空无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禅宗强调直指人心,但过于强调空无可能导致偏执和误解。
第三句“众生执迷于分别”,反映了儒家的观点,即人们往往陷入对事物的区分和对立之中。这种分别心限制了人的视野和智慧的发展。
第四句“菩萨区区于进修”,赞美了菩萨精进修行的精神。菩萨不断修行,以求达到觉悟的境界。
第五句“诸佛唠唠于演说”则是对佛教教义的颂扬,指出诸佛不断地宣讲教义,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道路。
第六句“一句子妙出三乘”,比喻简单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涵盖三教的智慧。
第七句“一念闲功超万劫”,意味着只要一心专一修行,就能超越时间的束缚,达到永恒的境界。
第八句“水月茫茫兮舟棹闲”,用水月比喻人生和修行的虚幻性,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必过分执着于外在的事物。
第九句“雪云冉冉兮路岐绝”则描绘了旅途中的迷茫和困惑,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避免误入歧途。
最后两句“明明灵灵兮唯己自知,大辩若讷兮大巧若拙”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强调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真正认识真理,而不通过华丽的言辞或技巧来掩饰内心的真实。这是一种返璞归真、以简驭繁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