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问此经低声,大千卷自尘中出,三世佛从口里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空无依兮谷不盈。
摩诃般若波罗密,落日渔樵歌太平。

来问此经低声,大千卷自尘中出,三世佛从口里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空无依兮谷不盈。

摩诃般若波罗密,落日渔樵歌太平。

诗词解析:

“来问此经低声”,这一句描绘了修行者向经典的低语和倾听,体现了修行者的虔诚与静心。这里的“低声”不仅是指声音的低吟,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深度。这种低声不仅是对经典的声音,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深度探索的声音。

“大千卷自尘中出”,这里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经典如同从尘土中诞生一般珍贵,强调了经典的非凡价值和不可多得。这不仅是对经典的赞美,也是对修行者寻找和领悟这些经典的挑战和激励。

“三世佛从口里生”,这句表达了佛教教义的直接来源于佛陀的教导,强调了佛法的直接性和真实性。这也反映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对于直接理解佛法重要性的认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里的“一”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或法则,强调了这一根本原理对于天地万物的重要性。天清地宁,形容了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也反映了修行者追求的内心和平与清净。

“空无依兮谷不盈”,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思想,即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真正的依托和归宿。这种思想鼓励人们超越对物质的追求,寻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摩诃般若波罗密”,“摩诃”在这里是极大的意思,而“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整个词组表示巨大的智慧。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意味着通过修行可以体验到最深刻的智慧。

“落日渔樵歌太平”,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夕阳下,渔夫和樵夫唱着歌,享受着生活的平静和安宁。这与前文中提到的修行者追求的内心平和和外在世界的和谐相呼应,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身心与自然和谐共存。

译文:

来问此经低声,大千卷自尘中出,三世佛从口里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空无依兮谷不盈。

摩诃般若波罗密,落日渔樵歌太平。

赏析:

本诗通过对修行者向经典低声诵读的描述,展现了修行者对经典的尊重和对内心世界的探求。这种低声并非仅仅是声音上的低调,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专注。这种对经典的态度,反映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接下来几句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修行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对智慧的追求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的深刻内涵,也反映了修行者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宁静,更是内在心灵的平静和满足,与前文对修行的探讨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意境。它不仅是对修行者的劝导,也是对普通读者的一种启示,引导人们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和和生活的和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