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无埃,五蕴外来。
智慧尚归父,因缘初不媒。
西山寒月下,东海夜潮回。
一一根尘妙触事,千千手眼随宜开。
众生世界了如幻,影像那涴吾灵台。
【注释】
- 四大:佛家语,指色、受、想、行等四谛。即物质和精神的四种状态。
-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 智慧:佛家语,指的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
- 父:佛教用语,指众生本有的佛性。
- 因缘:佛家语,指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 西山:指西天的山。
- 东海:指东天的海。
- 根尘:即“五蕴”。
- 妙触事:即“五蕴”。
- 千千手眼:即“五蕴”。
- 了如幻:即“五蕴”。
- 影像:即“五蕴”。
- 涴(wò):玷污。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禅僧化主求赞颂文之作。作者在赞颂文中指出,禅宗认为,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的,而众生却误以为一切都是实在的,这是错误的。但禅宗又认为,一切法都有其内在的根据,这就是“因缘”。因此,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就会明白万物的虚幻。这首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赞美禅宗的。
首联:“四大无埃,五蕴外来。”这里所说的“四大”是指色、受、想、行四种现象。“无埃”就是没有灰尘,表示这些现象都是清净的。“五蕴”则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外来”就是来自于外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是来自外界的,都是空无自性的,因此,一切法都是虚幻的。
中联:“智慧尚归父,因缘初不媒。”这里的“父”指的是佛性。“因缘”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因缘。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性本来就存在,而一切都不是佛性本身所生的,而是依赖于因缘而生。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是空无自性的,并不是真实的。
后两联:“西山寒月下,东海夜潮回。”这里描写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以西山和东海作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禅宗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禅宗对于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一一根尘妙触事,千千手眼随宜开。”这里的意思是,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的,因此,我们应该用智慧去观察它们,用慈悲去对待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