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如来法界身,遍入众生一切想。
智者当观此想心,是心即佛菩萨像。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每句诗和译文一一对应。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一、首句:“诸佛如来法界身”

  • 注释:诸佛指的是所有的佛陀,如来则是从过去到现在未来所有佛陀的通称。“法界身”是指佛陀的本性或者本质,即佛法中的宇宙本质。在这里,“诸佛如来”强调了佛教教义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与一切众生平等相处,无执着、无分别。
  • 赏析:这一部分表达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即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与佛相同的境界。

二、次句:“遍入众生一切想”

  • 注释:这句诗意味着佛陀的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想”则表示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思想、感受和欲望。
  • 赏析:这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和普遍性,佛陀的智慧能够洞察到每一个众生的心念,帮助他们觉悟,从而脱离苦海。

三、第三句:“智者当观此想心”

  • 注释:这里的“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能洞悉事物本质的人。“当观”则是一种应该去观察、思考的行为。“此想心”指的是佛陀的法身,或者说是佛陀的智慧。
  • 赏析: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智慧去观察这个世界,特别是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内心的感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和解脱。

四、尾句:“是心即佛菩萨像”

  •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真正理解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后,你的内心就等同于佛陀的形象。这里的“佛菩萨像”是对佛陀形象的一种比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圆满。
  • 赏析:这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和升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清净。通过对内心的深度洞察,人们可以达到与佛陀同等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佛陀的描述,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通过修行来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有智慧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