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霜点鬓讳言霜,谁敢从翁话鬓苍。
每见丹林枫剪剪,只云青女陈堂堂。
所馀不足供弹镊,既往徒嗟易断肠。
惆怅行春桥下水,无朝无暮只沧浪。

酬竹岩赋行春桥

注释:恨霜点鬓讳言霜:恨,讨厌;点,点染;鬓,两鬓,指头发;讳言,避讳说。

谁敢从翁话鬓苍:谁敢向年迈的爷爷(或父亲)谈论自己(或他的头发)已经变白。

每见丹林枫剪剪:每看见丹林(即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树干通直,树皮呈红褐色,叶子呈长椭圆形,果实呈红色,可食)中枫叶像剪刀般地裁剪着,就像秋天到了一样。

只云青女陈堂堂:只说是青女的仪容庄重美丽。

所馀不足供弹镊:剩下的头发不足以用来梳妆打扮了。

既往徒嗟易断肠:过去的时光只能徒增伤感,容易让人肝肠寸断。

惆怅行春桥下水,无朝无暮只沧浪:我惆怅地站在行春桥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片苍茫。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时光流逝、感慨人世沧桑的七绝,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无限感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深深感慨。

首句以“恨”字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厌恶和无奈。接着,诗人通过询问“谁敢从翁话鬓苍”来表达对年老之人的尊重和关心。这句中的“敢”字表明了诗人对这种关心的感激之情。

第二句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他看到红树林中枫叶如同剪刀般修剪,仿佛是秋天到来的信号。这里的“每见”和“只云”都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第三、四句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感受。他感叹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不再像以前那样浓密。同时,他也感到过去的岁月无法挽回,只能徒增伤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的感慨和对自己青春逝去的无奈。

最后一联则是诗人的情感抒发。他站在行春桥下,看着流水潺潺,却感到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片苍茫。这里的“惆怅”和“沧浪”都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