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笙镛一枕秋,幌云垂地月痕收。
偶然做得还乡梦,梦见鸿蒙与道游。
【注释】
孤山彭高士:指宋代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晚年卜居于杭州孤山。彭大年,苏轼的友人。借榻:借住。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笙镛:古代乐器名。一枕秋:一夜间秋声入梦。幌云垂地:帷幔下垂如云状。月痕收:月亮的余光被帷幔遮挡住了。偶然:不期而遇或意外遇到。还乡梦:归家乡之梦。鸿蒙:天地未分之时。与道游:与自然合一,即与道合一。
【赏析】
此诗是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九月在杭州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诗人偶得良夜,梦中遨游宇宙间的鸿蒙世界,与自然浑然一体,恍若置身仙境一般。此诗意境清新、超然,为苏轼诗歌中的佳作。
开头两句写诗人在孤山彭大年处过夜,听各种声响入眠,梦见自己遨游在浩渺无边的宇宙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孤山彭高士”点明诗人所居之地及主人身份;“借榻”说明诗人因有求友之意而投宿。首句“万籁”(指自然界各种声音)入耳,诗人便进入梦乡。第二句“幌云垂地月痕收”,描写帷帐低垂,月光透过帷帐射到地上,使地面出现月光照射的痕迹。这一句既写出了夜晚的环境,也为下文梦境的展开作了铺垫。“偶然”、“还乡”两字,表明这种梦境的偶然性和与故乡的亲切感。“还乡梦”三字,不仅表明梦境的内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梦中鸿蒙与道游”一句,描绘出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鸿蒙”,指天地开辟之前的状态。“与道游”,即与大道合二为一。这一句表明诗人通过梦境达到了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境界,也表现了诗人追求与宇宙同体的思想境界。
前两句描写诗人在彭大年处过夜,听各种声响入睡。第三和第四句写梦境内容,诗人梦见自己遨游宇宙之间,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最后一句表明作者通过梦境达到了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境界,也表现了诗人追求与宇宙同体的思想境界。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富有哲理性,是一首优秀的咏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