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道底曾知有,已落曾郎陷虎机。
若也诸人得受用,何须二子下针锥。

化桶(1)

雪峰道底曾知有,已落曾郎陷虎机。(《传灯录》卷六:“僧问:‘雪窦寺有二僧,一曰慧可,一曰普愿。’师曰:‘此是二虎出林,谁去缚得?’”按:雪窦山乃天台宗发祥地,故云雪峰道。)

若也诸人得受用,何须二子下针锥。(《景德传灯录》卷七:“僧问:‘雪窦有二僧,一名慧可,一名普愿,二僧于雪窦上作么生来?’师曰:‘汝等诸人莫作奇特见解。二僧自归本处去也。’又问:‘二僧未到时如何?’师曰:‘汝若向此见闻,即不向此问。’又问:‘二僧到后如何?’师曰:‘汝若作奇特见解,即不向此问。’又云:‘若有人问我:‘二僧在甚么处?’我便向汝道:“你向雪窦取一片瓦砾,还我雪窦一片瓦砾。”)

赏析:

这首诗是慧可为普愿所作的《颂古三则》,诗中以雪窦寺的慧可与普愿两位僧人为例,说明禅宗的“悟”和“教”是相辅相成的。

首联:“雪峰道底曾知有,已落曾郎陷虎机。”意思是雪峰禅师的教义曾经存在,但后来被曾郎(即曾会,慧可弟子)引入歧途。这里用“曾郎陷虎机”来形容曾会的行为,暗指他曾会为了追求名利而陷入危险的境地。

颔联:“若也诸人得受用,何须二子下针锥。”意思是如果大家都能够领悟到雪峰的教义,就不需要再像曾会那样去寻求名利了。这里用“下针锥”来形容曾会的行为,暗示他曾会为了名利而不惜一切代价。

颈联:“若也诸人得受用,何须二子下针锥。”意思是如果大家都能够领会到雪峰的教义,就不需要再像曾会那样去追求名利了。这里再次强调了雪峰的教义对于修行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曾会行为的批评。

尾联:“若有人问我:‘二僧在甚么处?’我便向汝道:‘你向雪窦取一片瓦砾,还我雪窦一片瓦砾。’”意思是如果有人问我关于雪窦寺慧可与普愿的事情,我就告诉他们:“你们可以从雪窦取一片瓦砾,还我雪窦一片瓦砾。”这句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点,强调了禅宗修行者的直接体验和内在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