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千里走长淮,要觅袈裟裹草鞋。
尽洗淮山当日恨,好将诸祖一坑埋。
【注释】
行者:行者,行者僧。淮南:指当时扬州一带佛教圣地的江淮之间。僧人到此地寻找高僧,求取佛法。僧行:僧人行走。长淮:长江。要觅:需要寻找。袈裟:僧尼所穿的一种衣服,多用布制成。草鞋:僧徒所穿的草鞋。尘:尘土,尘埃。千里:千里之遥。淮山:指江淮地区。当日恨:当日的仇恨。诸祖:指历代的佛、道、儒三教大师们。坑:深坑,比喻冤狱。一坑埋:把一切冤狱一起埋葬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是诗人与友人游历江淮一带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表达了诗人对江淮一带佛教圣地的向往之情。
“行者往淮南求僧”一句,交代了诗人的出行目的。诗人为了寻求佛法,来到了江淮地区。这里的“淮南”,指的是江淮之间的地区,是当时佛教圣地之一。在这里,诗人遇到了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他和那位僧人的相遇。“尘埃千里走长淮,要觅袈裟裹草鞋。”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一路跋涉,穿越千里尘埃,只为寻找那位僧人的情景。在诗人眼中,那位僧人就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值得他去追寻。他不惜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找到这位僧人,与他结缘。
“尽洗淮山当日恨,好将诸祖一坑埋。”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那位僧人的深深敬意。他认为那位僧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能够洗净他心中的仇恨,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诗人愿意将那些被冤枉的前辈大师们一起埋葬,以此来表达他对他们的哀悼和尊敬。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它通过诗人与僧人的交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