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蝗有知,我谓蝗无知。
使其果有知,不出昌明时。
傍睨听我言,饮笑辄见嗤。
问之何因尔,却立双颦眉。
甚矣戆且愚,抑非狂则痴。
谅不阅图史,又弗闻书诗。
不知朝廷尊,但习山林卑。
耕稼徒勤劳,理乱慵考稽。
嗟子昧理道,使我繁言辞。
伊昔贞观中,民生皆熙熙。
呻吟化讴歌,文教渐戎夷。
行旅弗赍粮,道路无拾遗。
外则方与虎,内则傅与伊。
腹心颇胜任,股肱良倚毗。
四海同车书,九重垂裳衣。
虞夏相较量,毫发无参差。
善乎魏郑公,惜哉封德彝。
当此全盛际,蝗起夫何为。
初传满郡国,遄复侵京畿。
民瘼副所求,丙夜长怀思。
未旦坐以待,罪己勇不疑。
奋然事吞噬,厥类举族移。
上帝斯下临,捷于声响随。
良苗曾勿伤,凶岁稔不饥。
太仓皆充盈,老瓦相淋漓。
开元天宝间,燮理颇失宜。
诗句解读与译文
“蝗去”
蝗虫离开,象征着灾难的结束。
译文:
蝗灾已经过去。
“人言蝗有知,我谓蝗无知。”
人们认为蝗虫有意识,而我则认为它们没有意识。
注释: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蝗虫本质的不同看法。
“使其果有知,不出昌明时。”
如果蝗虫真的有所知觉,那么它们不会出现在昌明时期。
译文:
如果蝗虫真的知道,就不会出现在昌明时期。
“傍睨听我言,饮笑辄见嗤。”
旁边看着听我的话,一笑着就嘲笑我。
译文:
旁人看着我说的话,一笑起来就会嘲笑我。
“问之何因尔,却立双颦眉。”
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立刻皱起眉头。
译文: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甚矣戆且愚,抑非狂则痴。”
真是太愚蠢了,不是疯狂就是痴呆。
注释:
这里描绘了蝗虫的无知和人类的智慧。
“谅不阅图史,又弗闻书诗。”
肯定没有读过地图、史书和诗歌。
译文:
肯定没有看过地图、史书和诗歌。
“不知朝廷尊,但习山林卑。”
不明白朝廷的地位,只习惯于山林之间的低微地位。
译文:
不知道朝廷的地位,只习惯做山林间的小人物。
“耕稼徒勤劳,理乱慵考稽。”
耕种耕作只是勤劳,治理混乱却懒于调查。
译文:
耕种工作只是勤劳,而处理混乱却懒得去调查。
“嗟子昧理道,使我繁言辞。”
唉,您不明白治国的道理,让我用言语来表达。
译文:
唉,您不理解治国之道,让我用言语来表达。
“伊昔贞观中,民生皆熙熙。”
以前在贞观年间,百姓的生活都很快乐。
译文:
以前在贞观年间,百姓们生活得都很快乐。
“呻吟化讴歌,文教渐戎夷。”
呻吟声化作赞美的歌,文教渐渐让边关的民众归顺。
译文:
呻吟声变成了赞颂之声,文教逐渐让远离中原的边疆民族归附。
“行旅弗赍粮,道路无拾遗。”
旅行的人不带粮食,路上也没有丢失东西。
译文:
旅行的人不带粮食,路上也找不到遗失的东西。
“外则方与虎,内则傅与伊。”
外面是老虎的威胁,内部则是宦官的权力。
译文:
外面是猛虎的威胁,内部则有宦官的权力。
“腹心颇胜任,股肱良倚毗。”
心腹官员很能干,四肢有力,能够相互支持。
译文:
心腹官员很能干,四肢发达,能够相互支持。
“四海同车书,九重垂裳衣。”
四海之内都统一了文字,天子的衣服也如同衣裳一般。
译文:
四海之内的文字统一,天子的衣服也像衣服一般。
“虞夏相较量,毫发无参差。”
虞舜和夏禹相比,没有丝毫差错。
译文:
虞舜和夏禹相比较,没有一点儿差错。
“善乎魏郑公,惜哉封德彝。”
魏徵(字公辅)做得好,可惜封德彝做得不好。
译文:
魏征做得好,可惜封德彝做得不好。
“当此全盛际,蝗起夫何为。”
正当国强民富的时候,蝗虫却来了。
译文: 正当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时候,蝗虫却来了。
“初传满郡国,遄复侵京畿。”
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郡县,很快蔓延至京城周围地区。
译文:
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郡县,很快蔓延至京城周围地区。
“民瘼副所求,丙夜长怀思。”
人民的疾苦符合所期待的要求,我在夜晚里深深地思考。
译文:
人民的疾苦符合所期待的要求,我在夜晚里深深地思考。
“未旦坐以待,罪己勇不疑。”
天亮后坐着等待命令,勇于承担错误。
译文:
天亮后坐着等待命令,勇于承担责任。
“奋然事吞噬,厥类举族移。”
毅然决然地参与吞并战争,其家族也随之迁走。
译文:
毅然决然地参与吞并战争,其家族也随之迁移。
“上帝斯下临,捷于声响随。”
天帝降下了惩罚,就像声音跟随一样迅速。
译文:
天帝降下了惩罚,就像声音随着一样迅速。
“良苗曾勿伤,凶岁稔不饥。”
庄稼从未受到伤害,饥荒的年头也能丰收。
译文:
庄稼从未受到伤害,饥荒的年头也能获得丰收。
“太仓皆充盈,老瓦相淋漓。”
仓库里的粮食都充足饱满,旧瓦片相互碰撞流出泥土。
译文:
仓库里的粮食都充足饱满,旧瓦片相互碰撞流出泥土。
“开元天宝间,燮理颇失宜。”
开元天宝年间,政治上的调节并不恰当。
译文:
开元天宝年间,政治调节并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