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大似羊鹿强分途辙。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
注释与赏析:
诗句释义:
- 行者刺血写莲经求度 - 一位行者为了学习佛经,不惜用自己的鲜血书写,这显示了他对于佛法的虔诚和坚定追求。
- 七卷六万言,十指一滴血 - 表示了该佛经的庞大篇幅和其作者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及实践。
- 尽是一乘法,无同亦无别 - 意味着这部佛经体现了一种普遍适用的修行方法,既不同于任何其他教派,也不存在特殊性。
- 看佗禅讲相讥剑佩 - 通过比较禅修和武术(剑术),指出禅学和武术虽有不同但同样重要。
- 大似羊鹿强分途辙 - 比喻不同的人或思想流派,尽管看似不同,却可以在同一道路上前进。
- 尽教他火宅前各自东西 - 教导人们即使在佛教禁欲的火宅之前也要保持个体自由。
- 更休说化城中普请超越 - 不要认为在世俗社会中寻求解脱就是超越,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实践。
- 汝但逐字写过,逐字点发,一点著一点,一丿著一丿 - 这是一种写作指导,强调每一个笔画都需精准无误,如同修行中的专注和细致。
-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 - 真正的悟道者,应当是能够以比丘的身份示现其悟性的人。
译文:
一位行者用血液书写佛经以追求觉悟。这部佛经有六万多字,每一滴血都是他的决心的象征。它阐述了一套普遍适用的修行方法,既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派别,也不具有特殊性。它甚至被认为是禅修和武术之间的桥梁,引导人们认识到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书中提倡即使身处世俗环境中也应保持个人的自由。最后,这本书鼓励读者以最严格的笔法书写,每个字、每个笔画都要精确无误,最终通过这种练习达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真正的悟道者,应该是能够以比丘的身份示现其悟性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人为获得佛经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行为,展示了对佛法深厚的信仰和坚持。诗中不仅描绘了文字上的严谨和精确,还隐喻了修行过程中的细致和专注。通过对不同修行方式的比较,诗人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武术等,它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此外,诗中的“以比丘身得度者”一节可能暗示了佛教中的出家人身份与悟道者之间的关系,即出家人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精神的体现。整首诗反映了佛教教义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的美学理念,以及对个人修行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