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祖见僧便面壁,平生肝胆向人倾。
潦倒北涧,无背无面。
终不为君通,任从沧海变。
【注释】:
鲁祖:指唐代僧人道一,字灵舒,俗姓马,号长乐子。曾住杭州灵隐寺,后移至天竺大慈寺,又移至北涧子结茅。道一一生好学不倦,精研佛典,对当时禅宗各派均有批评,尤其对牛头宗不满。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八十:这首诗是诗人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面壁而坐的老僧之后所写。老僧面对墙壁,似乎在默念什么经文,但诗的最后两句透露了老僧并不通达禅理,他仍然不能理解“终不为君通”的深意,只能任凭沧海桑田变化,自己却岿然不动。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理的诗歌。在古代中国,佛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影响了人们的信仰、思想甚至行为。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一个老僧坐在墙壁前默默念经——来表达对禅理的理解。
诗人提到这位老僧面对墙壁,仿佛在默读经文。这可能意味着他正在修行或者在思考一些深奥的问题。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给出了不同的含义:老僧并不明白“终不为君通”的深意,他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任由世界的变化。
这里的关键词是“终不为君通”。这是一个非常抽象和深奥的词汇,它可能表示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或洞察。然而,老僧并没有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种理解揭示了禅宗的一种观点,即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不是通过言语或文字来实现的,而是需要直接的体验和个人的理解。
这首诗表达了对禅理的深度理解和个人体验的追求。它强调了禅宗的简单性和直接性,以及个人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