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相依有鹫山,渠家一向斥前三。
谁知开异来同了,圆旨如今亦厌谈。
注释:送归去的晦岩佛光法师回到天竺。其二
归去后,我们相依为命的地方是鹫山,他家一向认为前三位和尚都不好,谁知后来却开异了,现在圆旨已经厌弃了谈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晦岩佛光法师归天竺时所作的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晦岩佛光法师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和感慨。
归去相依有鹫山,渠家一向斥前三。
谁知开异来同了,圆旨如今亦厌谈。
注释:送归去的晦岩佛光法师回到天竺。其二
归去后,我们相依为命的地方是鹫山,他家一向认为前三位和尚都不好,谁知后来却开异了,现在圆旨已经厌弃了谈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晦岩佛光法师归天竺时所作的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晦岩佛光法师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和感慨。
【注释】 ①耳根聩兀如鸱:耳朵听不见,像鸱(猫头鹰)一样。 ②项颈缩拗如驴:颈部僵硬,像驴一样。 ③有问东却答西:回答问题,却回答得不是问题的本意。 ④未尝许可:没有允许。 ⑤传持:传承。 ⑥临行三转语:离开时反复叮嘱的话。 ⑦自起一团疑:自己产生许多疑问。 ⑧吞不下:不能咽下。 ⑨背后乱针锥:比喻背后受到攻击或诽谤。 ⑩死款:认输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和尚与客人的对话
【注释】 倩:请;偈(jié):诗歌。传衣:传递衣物,代指书信。丧尽英雄:失去了英雄气概。非风幡动惟心动:不因外物的动摇而动摇。依旧埋身草莽中:仍然在草莽之中。 这首诗是元朝刘基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同时抒发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赏析】 《六代祖师赞》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歌颂六代祖师之功德,抒发自己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全诗通过描绘祖师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其英勇善战
【注】咄咄:形容人声气呼呼的样子。胡僧:指佛教僧侣。齿缺面黑:僧人满口是佛家语言,故说齿缺面黑。乡谈:方言、谚语。结果自然:指禅宗的“不立文字”。花狼藉:指禅宗“不立宗派”。 诗中通过写胡僧之“咄咄”、“齿缺面黑”来表现其粗鄙浅陋之态;接着用“满口乡谈”来揭示其言语荒诞,“无人译得”进一步强调其言外之意,即禅宗之“不立文字”;最后以“只知结果自然成”和“不知满地花狼藉”二句
【注释】 六代祖师:指佛教禅宗。六代祖师即达摩祖师,南北朝时期南印度僧人。达磨(梵语Dhatu),姓释迦氏。南朝梁武帝时来华,在金陵(今南京)面壁九年而终,被尊为“达摩祖师”,后由弟子们将其所传法门定名为“达摩禅”。 牛头山:在安徽当涂县西北。 懒融:唐代诗人。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达摩祖师在破头山前三次推辞朝廷的诏书,不肯西行去印度传教,他教坏小孩子,卖弄口舌,无端又上牛头山与懒融说道理
【注释】 1.六代祖师:指佛教禅宗六代祖师,即达摩。 2.觅罪不得:找罪找不到。 3.瞌睡醒来:形容昏昏欲睡的样子。 4.皖公山:在安徽安庆市西南三十里,是名胜古迹之一。 5.没踪迹:没有留下痕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齐己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写禅宗六代祖师达摩的故事,来说明禅宗悟性的道理。诗的开头两句“内外中间,觅罪不得”,意思是说禅宗六代祖师达摩,他既不是内求于心,也不是向外寻求
偈颂五首 其三" 释印肃 众生本不曾迷,夜阑鸡向五更啼。诸佛本不曾悟,秋清雁度长空去。西窗昨夜月华明,凉飙已到梧桐树。 诗句逐句翻译与注释: 1. 众生本不曾迷(众生本) - 解释:众生,即所有人或所有生物。本,本来。 - 含义:一切生命在本质上都是不迷惑的。 2. 夜阑鸡向五更啼(鸡向五更) - 解释:阑,到了晚上。五更,古代将一天分为五更,每更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
《六代祖师赞其五》是宋代诗人释心月的作品,内容如下: 黄梅再来,青松依旧。 前身后身,一场逗漏。 七百高僧总作家,唯有南能不唧𠺕。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以黄梅和青松为引子,表达了对祖师的怀念之情。诗中的“前身后身”,指的是祖师的精神和形象一直影响着后人。而“逗漏”一词,则可能是指祖师的智慧和教诲,如同漏壶中的水滴不断滴落,永远流传。最后一句“唯有南能不唧𠺕”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七珍八宝任君需”:这里的“七珍八宝”可能指的是珍贵和稀有的宝物,而“任君需”则表明这些宝物对人们来说是必需的,无论谁拥有它们都感到满足。 2. “三物从来的是无”:“三物”可能是指某种具体的物品或概念,而“从来是无”意味着这种物品或概念在本质上不存在,无法被创造或实现。 3. “若向无中拈得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在虚无或不存在的地方也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注释】 “六代祖师赞”:指禅宗六代祖师的颂词。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是一首五言律诗。 “哀哉断臂”:“哀哉”即“哀哉夫”,感叹的意思;“断臂”指六祖神会因被诬为“谋反”,被官府拘捕,在途中自伤手臂。 “甘受欺瞒”:愿意忍受欺骗和蒙骗。 “心既不有”:指六祖神会心地坦然,不受外界干扰。 “寂寂少林人不见”:形容少林寺内空无一人,一片荒凉。 “一庭风雪夜漫漫”:形容夜色沉沉,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注释: 七尺单前,一蒲团地。 横亘十方,竖穷三际。 “七尺”,指身体的长度,这里比喻佛的法身。 “单”,即单独,独居一隅。 “一蒲团地”:形容修行者在佛前虔诚礼拜的场景,用一根粗大的蒲草做成的团状物作为座位。 “横亘十方”,“竖穷三际”:横亘表示遍满空间,十方是指所有地方。 “穷”,尽也,穷尽。 译文: 七尺长的身躯(指佛陀),独自坐于一块蒲团上(指佛前)。 横亘遍满十方世界,竖直贯穿三际时空。
送晦岩佛光法师归天竺 其一 飏下天台故纸堆,为搜言外蒋山来。 浙翁拶到无栖泊,谓实情忘撒手回。 注释: 1. 故纸堆:指和尚们留下的经书卷轴。 2. 言外:指言语之外,即诗的意境之外。 3. 蒋山:在今南京钟山之南,山上有南朝宋文帝所立的蒋山寺。 4. 浙翁:指僧人晦岩。 5. 无栖泊:没有地方可以居住。 6. 撒手:放下手头的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译文 } 秋日,雁群归去,问那龙湫之地,是否宁静。 诗句赏析: - "秋来归去雁山阿" 描绘了秋季雁群南迁的景象,雁阵排成人字形,从天空中飞过。 - "为问龙湫诺讵那" 诗人在询问那名为“龙湫”的地方是否宁静,龙湫可能位于深山幽谷之中。 - "贪看高崖千丈雪" 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崖上,贪婪地欣赏着千丈之高的大雪。 - "伽梨打湿竟如何" 诗人在想象如果伽梨(一种树)被雪覆盖的情景
【注释】崔嵬:高耸。五百声:指瀑布发出的声响。 【赏析】天台山的石桥,是诗人游历天台时所见到的一处胜景,也是他笔下描写的焦点之一。全诗共四句,每句都紧扣主题。前两句写桥的雄姿:石桥横架在飞瀑之上,巍然壮观。“飞涧”即飞流直下的山涧,“崔嵬”形容山峰高大挺拔。“涧瀑千寻吼怒雷”一句,既点明涧中有瀑,又描绘了瀑布声势之大,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后两句写瀑布声的威力
【注释】 ⑴梁州:即今四川省广元县。渚,指水中小岛,亦称“沙洲”。下竺:在浙江省天台县北,灵山寺所在。北峰:即灵山大佛所在地,在浙江天台县东北。印禅师:即印安禅师,俗姓陈,浙江天台人,唐代僧人,曾住持灵山寺,与寒山、拾得为好友。 ⑵开异归同:意谓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至唐代渐趋成熟,已形成以禅净为主的宗派体系。 ⑶玄旨:佛教术语,指佛性本有。倦谈:厌倦谈论。 赏析:
诗句解读与翻译: - 拣境分明妙药方,馀之分别更须忘。: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明确辨别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就像寻找医治疑难病症的良方一样重要。而一旦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区分,就不必再去纠结于其他细微差别或附加的特质了。这里的“拣境”指的是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而“妙药方”则比喻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晚风吹落残红片,休向枝头觅旧香。: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即在夕阳西下时,一阵风吹过
注释:亭亭玉立的两棵苍松,仿佛在对门的祖翁。 子孙后代没有留下遗产,忍受着萧瑟秋风的凄凉。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苍松与祖翁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家族传承和财产继承的思考。诗人以两棵苍松为喻,寓意子孙后代应该珍惜家产,不要因为无遗产而遭受凄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珍惜家产,传承家业,不要因无遗产而陷入凄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