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虽真见若何,愁中日月手中梭。
莫言不写平安信,布眼争如望眼多。
【注释】
北堂:指妻子的居室。寄布:托人捎带书信。布眼:指书信,信上写有字。争如:还不如。望眼多:形容盼望之殷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之情。首联写消息虽真,而亲人却如在千里之外;颔联则从反面写,即使不写平安信,亲人也在日日夜夜地盼望着。尾联进一步强调了思念之情的深切,比望眼还要多。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好诗。
消息虽真见若何,愁中日月手中梭。
莫言不写平安信,布眼争如望眼多。
【注释】
北堂:指妻子的居室。寄布:托人捎带书信。布眼:指书信,信上写有字。争如:还不如。望眼多:形容盼望之殷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之情。首联写消息虽真,而亲人却如在千里之外;颔联则从反面写,即使不写平安信,亲人也在日日夜夜地盼望着。尾联进一步强调了思念之情的深切,比望眼还要多。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好诗。
【注释】 登狼山:登上狼山。 见山犹可惜:指江南一带的山川。千里万里行不极:形容游踪遍布,没有尽头。 江北见山绝可怜:指四川的山水。三峰两峰谩堆积:指四川的九顶山。 平生未识蜀道难:一生未曾经历过蜀地险峻的道路,即“蜀道难”。赖此为余双眼碧:因为有这些险峻的山岭作伴,我的眼界才得以扩大。 真人仙去狼不来:指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曾梦见李白来访,但后来李白却因安史之乱流落到四川。突兀与江相怒射
【注释】 罗汉: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者。 人生天地间(在天地之间):人生在世。 贵贱寿夭(yōu jiàn shòu yāo)形,总被造物戏(zuì):人的贵贱和长寿或短命、衰老都是自然造化的玩弄。 达者(tǎn zhe):指得道的人。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包桑计(bāo shān jì):指隐居不仕的打算。 如何(rú hé)闲草木:(这棵树)又怎么能够与草木相提并论呢? 刚受人妩媚(gāng
【注释】 渭:指渭水,在今陕西省。 杨梅山人:作者自号杨梅道士。《唐才子传》:“(韦应物)少与弟绅、简并知名,时人谓之三友。……后隐居蓝田南山,结庐于终南山之阳,因号之曰‘云溪居士’。”渭川图:渭川,即渭水流域。 竹:指山人居所的竹子。 鹅溪:地名,位于今四川广元一带,有小河汇成,形似鹅,故名。 千亩足:《晋书·隐逸传》载:“谢安好游山水,每至美地必穷其幽峭,岩谷所产,辄不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高鼓院桃村:描述一个名叫“高鼓院”的地方,周围种满了桃花树。 举头见青山,高与天齐平:抬头看见的是青翠的山峦,它们与天空的高度相同。 俯首鉴灵泉,派分天池清:低下头去观察清澈的泉水,可以看到泉水从山上的洞穴中流出,形成了美丽的天池。 是中十亩园,烂若红霞蒸:这里有一个大约十亩大的园林,园中的景色如同红色的朝霞般绚丽多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蛛毒》。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通过蛛与蝎的故事,反映了世间万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下面将逐句解释并附上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句“蛛螫包祸心,满腹皆素丝”。这句话的意思是蜘蛛结网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捕食者的伤害,而它的肚子里面充满了白色的丝线。这里的“蛛螫”指的是蜘蛛的刺,“祸心”是指蜘蛛的警惕之心,“满腹”指的是蜘蛛肚子里的丝线
和上官右史韵 夫子作春秋,大义明素王。 至于游夏辈,一字不敢当。 文风下秦汉,诗体更晋唐。 世道有隆替,人才随翕张。 致君与泽民,夷险公备尝。 山川寻谢屐,风月归奚囊。 满城风雨朝,采采篱下黄。 临风怀美人,在彼天一方。 注释: - 夫子:指孔子。 - 春秋:指《春秋》一书,由孔子编撰而成,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 素王:古代对孔子的一种尊称,意为最贤德的王者。 - 游夏辈
【注释】 踏翻地轴与天关:地轴是地球自转的中心,天关是地球自转的轴线。 合国人追不再还:指印度国境线被侵占后,印度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去去一身轻似叶:指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离开故乡时,如同树叶随风飘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长江千古浪如山:指滚滚长江水,从古至今一直波涛汹涌,如巨山一般巍峨壮丽。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朝末年,作者为南宋遗民。诗人目睹国土沦丧,人民遭难,心中愤懑不平,借赞达磨偈
【注释】方壶:指传说中的神仙所居的方丈之室。圆峤:指神话中的一种山名,亦作“圆丘”。 雁山:即雁荡山,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是浙江四大名山之一。雁湖:即雁荡湖,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是雁荡山风景区内的一个湖泊。 东嘉:指乐清县。乐清县自古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素有“诗画之乡”之称。 了知:明白、知道。天地不终:指宇宙万物都有始有终。 集大成:指雁荡山的风景达到了极致
和宁川王大卿寄游天台韵 我观人生天地间,古今吁嗟行路难。 跻攀尺寸不可上,太行蜀道凋朱颜。 天台胜绝神仙录,遐方企仰倾心读。 跬步之间未暇登,多缘重耳而轻目。 胸量汪汪沧海窄,笔端旧有回天力。 莫年闲伴赤松游,兴来不负东山屐。 华顶万八千丈高,衡南泰北齐堪招。 凌风矫首欲飞举,收拾万象穷秋毫。 方广云中忽披觌,半千圣者皆相识。 妙法轰轰两涧宣,危磴蜒蜒一潭碧。 安得妙手李伯时,貌取牛背刘凝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描绘了诗人离天台后的生活情景。下面是逐句解读: 1. 一昨离天台,事事皆不会。 注释:昨天离开天上的宫殿,事事都学不会。 赏析:诗人离开天台后,似乎一切都变得陌生,无法适应。这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2. 西风信杖藜,吹落齐关外。 注释:西风吹动拄杖,将我吹落到齐关之外。 赏析:西风象征着诗人的心境,他仿佛被西风吹得无依无靠。"齐关外"可能是诗人的目的地。
满目乡心怕著秋,东州见了又西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秋天离别时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首句“满目乡心怕著秋”: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秋天到来的恐惧。这里的“怕著秋”意味着害怕秋天的到来,因为秋天往往与离别和思乡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次句“东州见了又西州”:描绘了僧人在东州(可能是他的家乡或其他熟悉的地方)看到的景象后又看到了西州
注释 送僧归淮西二首其一:高堂无地寄征衣,淮水西边近解围。想得夜阑更秉烛,天寒木落一僧归。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他的思念之情。 从“高堂无地寄征衣”可以看出,诗人为僧人准备行装时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无法为僧人找到可以寄托衣物的地方,只能在高堂上默默地为僧人收拾行装,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痛。 “淮水西边近解围”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淮水边的景象仿佛在告诉人们
诗句原文: 送君重叠上高台,到得亲庭却早来。 杨子江头应看取,无情潮水亦西回。 译文: 在送你离开的这一刻,我站在高高的台上,看着你的身影渐行渐远。当抵达你的家乡时,却发现时间已经不早。我想在扬子江边看你一眼,看看那无情的潮水是否已经向西回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送行者在离别之际的复杂情感。首句“送君重叠上高台”表现了送别场景的庄重和送别的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注释】 同游:一起游玩;归故隐:回到故乡隐居。 庭前杏树:庭院前的杏树,即《桃花源记》中“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上,不复出焉”的桃源。 手亲栽:亲手栽种。 曾见:曾经看到。 空花:落花。开:开放。 闻道:听说。蒙蒙烟雨:迷蒙的烟云和细雨。 争子:争相争夺果实,这里指鸟雀争啄杏核。 莓苔:青苔,一种生长在阴湿处的低等植物。 【赏析】 庭院前的杏树,是我亲手栽种的。它曾经开放过两度
【注释】 上人:指僧人。岳州,今湖南岳阳市。雁飞:大雁飞翔,比喻书信往来。衡阳:古地名。 【赏析】 此诗写僧徒游历名山大川时的情景。全诗四句一韵,结构整齐,对仗工稳,平仄谐调,音律铿锵。首两句写游山之乐,末两句写归思之苦。全诗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上人年少易抛乡”,起句即点出僧人年少,容易流连山水,忘返故乡。上人的年岁尚轻,他自然喜欢在山林间徜徉,但诗人却担心这样的游历会让他忘记归途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内容的赏析能力。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进行具体的分析,赏析诗句的用词、修辞手法,最后还要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评价诗人的思想观点。“泽国春深绿暗天”的意思是:春天来临,泽国的湖光山色一片翠绿,天空也显得阴沉;“来时已不见君船”的意思是:你乘船离开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到你的船只了;“十年湖海飘零恨”的意思是:我漂泊十年,如今又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