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草步头草几深,从教埋没祖师心。
也应曾不着眼觑,觑着还应恨拍襟。
【注释】
1.寄:托付。天童:指佛家弟子。日东岩:在浙江省杭州市,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又名灵隐寺,相传为吴越国钱武肃王的别墅和行宫,后成为佛教名刹。
2.步头草:村草,野草。几深:多深。
3.从教:任凭、任由。埋没:埋于土中,不为人知。祖师心:指佛心,佛的慈悲之心。
4.也应:也应当。曾不着眼觑:不曾留意。觑(xū):看。
5.应:应该。恨拍襟:懊悔不已。
【译文】
村里的野草长到头了,头也不回就踩过去了,任凭它掩埋了佛祖的慈悲之心。我也该不会去看那被掩埋的东西。既然没有去留意,那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懊悔的了。
【赏析】
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以写景寓情,表达了作者对佛家弟子不关心世事,只顾自己修行,而忽视了世间万物的感慨之情。
首句“村草步头草几深”,描写了村中野草丛生的景象。村中的草长得很深,以至于连脚都踩不着了,可见其茂盛的程度。这句诗通过对村中野草丛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门弟子们只顾修行,忽略了世间万物的感叹。
次句“从教埋没祖师心”,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佛门弟子们只顾修行,埋没了佛祖的慈悲之心。这里的“埋没”一词,既表达了佛门弟子们对佛理的忽视,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漠视。
第三句“也应曾不着眼觑”,是对佛门弟子们的进一步批评。他们不仅忽视了佛祖的慈悲之心,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世间万物的存在。这里的“眼觑”一词,既表达了对他们的讽刺,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无奈。
末句“觑着还应恨拍襟”,是对佛门弟子们的总结和反思。他们认为即使看到了世间万物,也应该感到惋惜和懊悔。这里的“恨拍襟”一词,既表达了他们的懊恼,也表达了他们对世间万物的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