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未息。
虚名浮利终无益。
不如早去备蓑笠。
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
君今既已装行色。
定应雁塔题名籍。
他年若到南雄驿。
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解析】
“一斛珠”是宋教仁的号,这首诗是他赠给朋友周锷的。诗中作者对周锷寄予了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为国争光。全诗押平声韵,句句用韵;结构紧凑,语言流畅,音律和谐,感情充沛。
【答案】
译文:风波尚未平息,名与利都是暂时的东西,终究没有益处。不如早早离开去准备蓑笠吧,高卧烟霞,千古以来都企及不上你的。现在你既然已经收拾行装出发了,一定应该在雁塔题名籍中。他年如果到了南雄驿,就不要再分玉石了,徒然让卞和为之泣涕。赏析:此诗是一首送别词。开头三句写时局,点明周锷应举的背景。“风波未息”,暗指清王朝的统治阶级与革命党人之间的斗争。接着四句写对周锷前途的祝愿。“虚名浮利终无益”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只有像周锷一样,不追求名利,才能有所作为;而一旦被名利束缚住了手脚,那就无法有所作为了。因此,他希望周锷早作远大的打算,不要贪图功名利禄,早早地离开京城,去准备渔竿、蓑衣等,以便随时随处都可以过上清静的生活。“高卧烟霞”两句,意思是说:周锷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着山水之美,而千古以来都无法企及这样的景致。这里运用了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食君,可谓仁乎?”孔子评论道:“其仁足亲矣。”这里的“高卧烟霞”是指隐居山泽、逍遥自在的高尚生活。《世说新语》:“谢安年少时,请诸子侄共言志业之趣同异。谢玄云:‘不知何意?’安乃引子侄云:‘譬如芝草玉树,欲使其生发茂密,必先培护其根本。’众问故,安曰:‘此譬如人,大底须先正其根本,尔辈何疑而不尽?”后人将“根本”比喻为事业或事业的基础,而将“培护”比喻为培养和保护。所以这里的“烟霞”即指隐居生活。“千古”二字用得贴切、传神。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委婉地劝慰周锷要洁身自好,不要贪图名利而误了终生。后两句是说:你现在既然已经收拾行装出发了,一定应该在雁塔题名籍中。这是说,你要努力考个好功名,将来一定要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后两句也是用典。《汉书·扬雄传》:“(扬)雄以为汉室中微,方今惟我独欲宗天,反形于海内。使汉室复存,则吾家富贵,可计日而待也。”又《汉书·艺文志》:“武帝时始立博士,宣、元以后,始置博士弟子员。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欲闻政事,建太平之功……至成帝、哀帝之时,稍离亡之矣。哀帝时复置博士弟子员,但广求备问而已,皆未有用于世也。”(《汉书补注》)所以这里的“题名”指的是考取功名的意思。“题名”二字既表示取得功名,又暗寓自己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他年假如到南雄驿,就不要再分玉石了,徒然让卞和为之泣涕。南雄是一个地名。据《史记·货殖列传》:“楚、粤之地,地广人众,饭牛采石,人民多愁怨,贫民常窃相鬻以谋生。”“南雄”即指南雄郡。“卞和”指楚国卞和氏,相传他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玉工。《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患王之不听也,遂以所献美者为石。王怒,以欺王命罪之。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为“不识真宝”之意。“玉石”“卞和”在这里是两个典故的结合体。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他对周锷的祝愿,意思是说你将来定会得到很好的功名,而且一定会名垂青史。希望你不要因为贪恋名利而失去了真正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