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都门昼不开,兵尘一夕卷风回。
也知周室三川在,谁复秦庭七日哀。
鸦啄腥风下阳翟,草衔冤血上琴台。
夷门一把平安火,定逐恒山候骑来。
避乱西山作
三月都门昼不开,兵尘一夕卷风回。
也知周室三川在,谁复秦庭七日哀。
鸦啄腥风下阳翟,草衔冤血上琴台。
夷门一把平安火,定逐恒山候骑来。
【注释】
三月:指春天。都门:京城的城门。开:打开。
兵尘:战争造成的尘土。
三川:指河南洛阳附近的三个水道——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谁复:还有谁。秦庭:秦穆公的墓地,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南。
鸦:乌鸦。阳翟(zhé):春秋时晋国地。
草衔冤血上琴台:用草把冤魂的血衔到琴台上。
夷门:战国时赵都邯郸西门,后改称夷门驿。
平安火:指传递信息的人所带的信物或信号,这里指烽火。
恒山:位于今山西浑源县北。
【译文】
春日京都不开门,战乱烟尘一夜卷。
知道中原有三川,又有谁再哭七天?
乌鸦啄食血腥的风向阳翟飞,草衔冤魂血迹到琴台。
夷门有把传递情报的信火,必定要追着恒山的骑兵来。
【赏析】
此诗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后半部分叙事议论,结构严谨,感情深沉。全诗以抒情为主,兼有叙事议论。开头两句“三月都门昼不开,兵尘一夕卷风回”,写春日京都不开门,战乱烟尘一夜卷。这是诗人目睹了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景象之后发出的感叹。“兵尘”即战乱之尘埃,“风回”即战乱之尘埃卷起而回旋。这两句是第一层,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之情。接着写:“也知周室三川在,谁复秦庭七日哀。”这两句是对前面所写的“三月都门昼不开,兵尘一夕卷风回”一句的具体化和深化,既点明了长安城内外一片混乱的景象,同时也表明诗人对周王朝的衰败已经有所认识;“谁复秦庭七日哀”,说明诗人认为这种动乱的局面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秦国的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这是第二层,写诗人的认识和感受。
中间六句是第三层,诗人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燕王筑台一事来讽刺统治者荒淫无度,醉生梦死。“鸦啄腥风下阳翟”是说乌鸦嘴里衔着鲜血从阳翟飞来,写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草衔冤血上琴台”是说野草衔着被冤枉者的血飞到了琴台上,暗喻那些被迫害而死的人冤沉海底。“夷门一把平安火”是说在夷门有个烽火台,那里有一个传递军情的烽火,但如今烽火不再燃起。“定逐恒山候骑来”是说那些在恒山等待朝廷使者的人一定会追随着这些逃命而来的百姓。这是第四层,也是最后一层,写诗人的担忧和愤懑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凄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动乱局势的不满和忧国之心。全诗语言凝炼,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