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别后定何如,春雁来时忽寄书。
壮岁从军几人在,老来分守五年馀。
挂冠无计追弘景,襆被何时从魏舒。
遥想西州贤父老,瓜畴闲伴故侯锄。
【诗句注释】
答赵庆之节使:作答赵庆之的使者。
壮岁:指年轻的时候。
分守:指分散守卫。
挂冠:辞官归家,卸去官帽。
西州:指西州郡(今新疆吐鲁番)。贤父老:指当地有才能的父老。
瓜畴:瓜田,泛指田野。
故侯:指原封疆的长官。
【译文】
故人别后生活如何?春天来临时忽然收到你的来信。
壮年时跟随部队的人还剩下几个?到了老年后已经分守几年了。
我辞官没有办法追随弘景,什么时候能带上被子从魏舒那里回来呢?
远远地想到西州的贤父老,闲着无事陪伴故侯在瓜田里锄草。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写自己退隐后的情怀。全诗表达了对故友赵庆之的思念之情、对壮年时期从军生活的追忆、对老年时分守家乡的无奈以及退隐后闲居田园的惬意等复杂情感。
首句“答赵庆之节使”交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对象。赵庆之为南宋官员,因得罪秦桧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作者与赵庆之是同乡且有交往,所以被派为使者前往安慰。因此,首句即以“故人别后定何如?”发问,抒发了对故友离别后生活的担忧和关切之情。
第二句“春雁来时忽寄书”,则是回应赵庆之书信中的问候。春雁传书,意味着赵庆之可能正在远方,但信中并未提及自己的近况,这无疑给故人带来了担忧。然而,诗人在得知赵庆之平安无事的消息之后,内心也得到了宽慰。
接下来三句“壮岁从军几人在?老来分守五年馀。”则进一步展开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这里,“壮岁”指的是年轻时,“老来”则是指年老之时。诗人通过回顾自己年轻时从军的往事,感叹当时参与征战的将士们如今还有几人健在;而自己现在已年过花甲,却仍然分守边疆,度过余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第四句“挂冠无计追弘景”,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挂冠”指的是辞官归隐,“弘景”则是指南朝宋明帝时的隐士王弘景。诗人虽然无法像王弘景那样彻底远离世俗纷扰,但他依然渴望能够像他一样享受隐居的乐趣。然而,现实却是自己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只能无奈地留在官场上。
最后两句“襆被何时从魏舒?”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的“魏舒”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名臣陈寔,曾担任过太尉一职。他的住所简陋朴素,生活简朴节俭,深受人们敬仰。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魏舒那样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摆脱官场的束缚,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回忆往昔、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期待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