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
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
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
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
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
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诗句解释:
- 游崆峒山- 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 译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游崆峒山》。整首诗通过描绘崆峒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下面是对各句的解释:
- 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崆峒山时所作,描绘了山水之间自然景观的宏伟壮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圆方相涵浩无穷”一句,描绘了崆峒山的广阔与深邃,体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接着,“巨细长短相形中”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独特感悟,认为自然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尽管自然景观各异,但它们都在共同的规律之下运行,因此无论身处何种地方,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这两句诗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他站在参云亭上俯瞰着西山,只见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这一刻,他深感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崆峒山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情。同时,它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