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为潴钜野阔,水色天容两开豁。
山随水远势奔骛,骏马西来衔辔脱。
山前云木散不收,坐看木末来归舟。
秋容澄明纳万象,画本寂默横双眸。
谪仙曾来钓烟碛,想见夕阳寒影只。
骑鲸去作汗漫游,只有荒台压澄碧。
台边昨夜西风来,倦游羁宦心悠哉。
岂无琼艘百柂载春色,是中可以忘形骸。
官居得秋况不恶,高吟何遽悲摇落。
君不见中郎诗翰忆湖山,秋色正满连云阁。
【注释】
①济:地名。②和济倅:即“和济倅刘”。刘公:指刘梦得。③潴(zhū):积水。④水色天容:水色与天色交相辉映。⑤奔骛:奔流奔腾。⑥衔辔脱:马衔着缰绳跑开了。⑦木末:树梢。⑧画本:画卷。⑨谪仙:指李白。曾来钓烟碛:李白曾来到烟波浩渺的烟碛洲钓鱼。⑩想见:想象得到。夕阳寒影只:只见夕阳在寒光中显得凄清。11骑鲸:骑上鲸鱼,指遨游江湖。汗漫游:泛指游历四方。⑩荒台:荒凉的山台。压澄碧:山台上的水清澈碧绿。④西风:秋风。是中可以忘形骸:这中间可以忘却形体。
【赏析】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当时诗人正任江州(今属江西)司马,而刘禹锡则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做刺史。两人虽同为朝廷大臣,但因被贬外郡,故有“千里送君犹未去”之感。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感情背景下写的。
首联“川流为潴钜野阔”,写眼前所见的景色。川流汇成积水,潴积在广阔的巨野之中。这是对眼前景色的总体描绘。“水色天容两开豁”,进一步写出了这一景色的特色。水流汇聚之后,水面宽阔开阔,水色湛蓝透明,天色也开朗无垠,二者互相映衬,形成了一幅开阔、明丽的自然画面。这里运用了“水色天容两开豁”这种富有诗味的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自然图画之中。
颔联“山随水远势奔骛,骏马西来衔辔脱”,写江流奔泻而去,山峦随着江流蜿蜒起伏,宛如奔驰的骏马。这一句描写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气势。然而这种奔泻之势,却使得那骏马不得不从缰绳中挣脱出来,独自驰骋。这一句既写了景物的动态,又暗用了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荡之情。
颈联“山前云木散不收,坐看木末来归舟”,则是对前面两句景物的进一步描绘。山前树木参差耸立,枝叶繁茂,犹如一片片云彩,随风飘散;而那些树叶虽然已经飘落,但它们却依然紧紧地依附在树枝上,不肯离去。作者坐在船上,静静地欣赏着这美景,直到那些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才恍然醒悟。这里的“云木”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把那种飘摇不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动荡不安的情调。
尾联“秋容澄明纳万象,画本寂默横双眸”二句,则是对前面的景物作了进一步的描绘。秋日里的天空显得更加明亮透彻,大地万物都被收纳在这秋日的光辉之中,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作者凝视着这幅画卷,久久不能忘怀,仿佛置身于其中。这里的“画本”二字用得极为贴切,把那种静谧、深远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景结,中间四句分别写了江流奔泻、山石峥嵘、林木凋零、云雾缭绕等景象,这些景象都围绕着“秋”字展开,表现了秋天的特点。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