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燔经咎李斯,斯文兴丧岂关渠。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

诗句解析:

  1. 世以燔经咎李斯,斯文兴丧岂关渠。
  • “世以燔经”指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焚毁经典书籍是对李斯的惩罚。
  • “斯文兴丧”指文化、学术的兴盛与衰败。
  • “岂关渠”表示这和个人或地区无关,强调这是普遍现象。
  • 整句表达了对焚烧经书这一行为的批评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1.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
  • “楚人未烈咸阳火”意指楚国人在咸阳并未引发大火,暗示楚国人并未参与此行动。
  • “秦府犹存博士书”指秦始皇时期的宫殿中仍保留着博士们的著作。
  • 整句反映了对秦朝文化保存的赞赏,即使遭受了焚烧。
  1.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
  • “吾道不随灰烬冷”表明作者认为学问和道理不会因灾难而消失。
  • “残烟空锁帝王居”形容虽然宫殿已化为废墟,但学问和思想仍然影响着帝王的生活。
  • 这两句展示了文化的持久性和影响力,即使在物质破坏后仍然存在。
  1.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
  • “独嗟先入收图籍”指感叹那些先行破坏的人收集和收藏文献。
  • “刀笔区区计亦疏”意味着这些记录虽被收藏,但内容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够完善。
  • 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记录的批判态度,以及对知识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忽或不足的反思。

译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将焚烧经典书籍视为对个人的惩罚,然而文化的兴衰难道仅仅与这些人的行为有关吗?实际上,这关乎整个时代。在楚国,人们并没有在咸阳的大火中留下痕迹;而在秦朝的宫殿里,我们依然能发现博士们的藏书。我的学说并不因为灰烬的冷却而消逝,那些残存的烟雾仍旧围绕着帝王的居所。我不禁感慨,那些最先破坏的人却忙于收集文献,而他们的记录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够准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焚书事件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知识价值的重视。诗人不仅批判了焚烧经书的行为,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对比楚人和秦人的遭遇,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最后,诗人对那些破坏行为的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自己的学说给予了肯定,显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整首诗既有强烈的历史感,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