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能有眼识延平,濂洛渊源集大成。
早负性资专问学,后生岂可少先生。

【注释】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农历正月十九)读朱文公(朱熹)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延平:朱熹号延平。濂洛渊源:指程、朱二先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大成:指周敦颐《太极图说》、二程的《定性书》、《通书》,朱熹的《太极解》、《西铭》,合称“周、程、朱”理学四书。

【译文】

我独有眼识得延平(朱熹),濂洛渊源集大成。

早负性资专问学,后生岂可少先生。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正月十九日黎明四更时分读朱熹《年谱》至天亮时所作的赋。诗中对朱熹表示极高的崇敬和推崇。朱熹字元晦,晚居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世称朱子,学者称其为延平先生。诗的前两句赞颂朱熹的学问和成就,认为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理学,而且在学术上达到了高峰。朱熹曾说:“某自十五六岁即知敬父兄,二十已来,益信前圣之言不可不笃信而切己也。”可见他在少年时期就立志要学习儒家经典,以期达到“笃信而切己”的境界。因此,朱熹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基础。诗中还提到朱熹早年的勤奋好学精神。他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朱熹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最后两句则是对朱熹的赞美之词。他认为后辈学者应该多向朱熹请教,因为朱熹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巨人,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朱熹的崇敬之情和对他的学术成就的认可。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