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
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
眷此粲然英,凛有千尺姿。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
二物足相配,仿佛齐与夷。
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
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
秋晚杂书三十首
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
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
眷此粲然英,凛有千尺姿。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
二物足相配,仿佛齐与夷。
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
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
【注释】:
- 秋晚杂书三十首:指《秋夕诗》三十首。
- 我不识渊明:渊明即陶渊明,诗人自称。
- 但:只。
- 白露化为霜:白露为秋气初至之时,到霜时则天气寒冷。
- 百草忽已萎:各种草木忽然凋零。
-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qiú)龙枝:看到南山上的松树,它那绿色的枝叶如同龙蟠曲的样子。虬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蛟龙。这里比喻松树的枝干。
- 眷此粲然英:眷恋这些美丽的花朵。眷恋,依恋、爱慕的意思。粲然,形容色彩鲜艳明亮。
- 凛有千尺姿:令人感到它的高耸入云的姿态。凛,使人敬畏的样子。
- 撷菊酹(lèi)我酒:摘菊花来祭奠我。撷,摘取。酹,用酒浇地表示祭奠。
- 倚松哦(ē)我诗:在松树上吟咏我的诗作。倚,靠在……上,这里指靠在松树上。哦,吟诵。
- 二物足相配:两种美好的事物可以互相配对。
- 仿佛齐与夷:仿佛是同出一源,都和孔子一样崇高。齐、夷,指春秋时代的两个国家——齐国和鲁国。孔子被尊称为“孔夫子”,后人称他们为“孔家”。
- 遥(yáo)遥袭世胄:远远承袭着世家大族的后代。遥,遥远。袭,继承,这里指承袭、继承。
- 岂无王谢儿:难道没有像王导、谢安那样的子弟吗?王导、谢安都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 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所以这朵芙蓉花,也有幸能和当时的人们一同存在。意思是说,虽然自己比不上王、谢这样的人家,但这朵芙蓉花却能和当时的人共处在一起。
赏析:
这首诗是写作者在秋日里见到菊花、松树之后的感受和联想。
开头两句“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表明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态度和评价:他不认识陶渊明,但他从菊花身上看到了陶渊明的影子。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哲学家,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怀,其代表作就是《桃花源记》。而菊花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清高、坚韧等品质。因此,作者从菊花身上看到了陶渊明的影子,这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的四句“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白露时分,天气开始转冷,到了霜降的时候,各种花草都凋零了。这是一幅典型的秋天画面,充满了凄凉和衰败的气息。在这里,作者通过描写白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白露时节,万物生长的季节已经过去,而到了秋天,一切都将走向衰败,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哲理。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一句又回到了自然景象上。南山的松树在秋天里仍然郁郁葱葱,就像一条条虬龙盘踞在那里,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里的“虬龙”是指松树的枝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松树的形态。这一笔又回到了自然景物上,与前两句形成了呼应。
“眷此粲然英,凛有千尺姿”两句则是对前面景色的具体描绘: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令人感到它们的高贵气质,令人敬畏不已。“粲然”形容色彩鲜艳明亮,“凛有千尺姿”则是形容它们高耸入云的姿态。这里的“眷”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美丽景色的留恋之情。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两句则是对前面情感的升华:摘菊花来祭奠自己,在松树上吟咏自己的诗作。这里的“蓼(lào)酒”是指用菊花酿制的酒,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驱邪避瘟。而“哦”则是吟诵的意思。这里的“哦”字则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整首诗以“秋晚杂书三十首”为题,实际上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