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修身,末惟利之渔。
夏侯诧拾芥,桓荣陈其车。
初学眯训诂,利心已炎如。
为吏未识字,嗜贿不顾躯。
青青陵陂麦,歌声何舒舒。
金椎勿造次,恐伤口中珠。
岂不事诗礼,所为乃凶渠。
用世率此辈,生灵夫何辜。
《览古五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组诗共有五首,每首都通过描绘一个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第一首:
注释:
- “读书以修身”:通过读书修养自己的品德。
- “末惟利之渔”:最终只为利所诱,贪图利益。
- “夏侯诧拾芥”:比喻贪官污吏的贪婪。
- “桓荣陈其车”:指东汉名臣桓荣的车,象征权力和财富。
- “初学眯训诂”:开始学习训诂,即研究文字和古籍。
- “利心已炎如”:贪欲之心已经膨胀如火。
- “为吏未识字”:做官时还不认识字,说明缺乏文化素养,容易被利益诱惑。
- “嗜贿不顾躯”:贪婪到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
译文:
读书是为了修养自己,但最终被利益所诱,贪图利益,成为贪官污吏。
赏析:
这组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的行为,深刻揭示了人性中贪欲的一面。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那些被利益蒙蔽双眼、丧失道德底线的人的强烈谴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对那些不学无术、只知道追逐利益的官员表示了不满。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
第二首:
注释:
- “末惟利之渔”:最终只为利益所驱使,追求个人私利。
- “夏侯诧拾芥”:比喻贪官污吏的贪婪。
- “桓荣陈其车”:指东汉名臣桓荣的车,象征权力和财富。
- “初学眯训诂”:开始学习训诂,即研究文字和古籍。
- “利心已炎如”:贪欲之心已经膨胀如火。
- “为吏未识字”:做官时还不认识字,说明缺乏文化素养,容易被利益诱惑。
- “嗜贿不顾躯”:贪婪到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
译文:
开始时学习训诂,但后来被贪欲之心所迷惑,变得贪婪无比,为了利益不惜牺牲生命。
赏析:
这首诗进一步揭露了贪官污吏的贪婪本质。诗人通过描述一个人从开始学习训诂到最终陷入贪婪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贪婪是如何腐蚀一个人的内心,使他失去理智和道德底线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教育水平低下、文化素养不足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全诗通过对贪官污吏的形象刻画,警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贪婪,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各种诱惑。
第三首:
注释:
- “青青陵陂麦”:青青的麦苗长在低洼的田地里。
- “歌声何舒舒”:歌声悠扬舒缓。
- “金椎勿造次”:不要仓促行事,要有深思熟虑。
- “恐伤口中珠”:担心会损坏珍贵的物品(这里指珍珠或美玉)。
- “岂不事诗礼”:难道不尊重诗礼吗?
- “所为乃凶渠”:所作所为极其邪恶。
- “用世率此辈”:大多数用世之人都属于这一类。
- “生灵夫何辜”:生灵们有什么罪过?
译文:
青青的麦苗长在低洼的地方,发出美妙的歌声,但当匆忙行事时,往往会不小心伤害到珍贵的东西。难道我们不尊重诗礼吗?但所作所为却是极其邪恶。大多数用世之人都属于这一类,而无辜的生灵又有什么罪过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或条件,而在于内心的态度和行为。诗人通过对青青麦苗和美妙歌声的描绘,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在行事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因急躁而误伤美好事物。最后,诗人感叹无辜的生灵并无过错,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怜悯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态度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