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之后几万年,尧舜八圣孟一贤。
谁学其学传其传,□明间气生戴先。
上庠文声撑青天,高揭兰闱十名前。
□□只字宫商宣,岂但场屋著祖鞭。
早合玉堂照金莲,□□□衣常退然。
擢第三十二载间,昔日朱颜今苍颜。
逾冠□□□□班,垂迫耳顺犹在闲。
一任金陵绛帐还,近始再调□□山。
得非世道多间关,乍可不仕避险艰。
四男二女膝□环,束脩糊口莱衣斑。
我宿冒忝博士官,稠众中□□□□。
□□直上秋天寒,得公老笔不厌看。
雄文两魁□□□,□□柄国韬祸端。
老夫寻遭霜简弹,白首相逢徒□□。
□□□给瓮齑酸,人生出处如此难。

【注】

1.伏羲:传说中的创世神,又称太昊氏、庖牺氏。

2.尧舜:尧帝和舜帝,均为传说中的圣君。

3.孟一贤:指孔子,儒家的创立人。

4.□明间气生戴先:指戴逵(字安道),南朝宋诗人、书法家。“□”字是其号,意为明亮之间生出的气,指戴逵的文采。

5.上庠:指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6.兰闱:指科举考试的考场,因考场在兰亭而得名。

7.□宣:指书法,即书法艺术。

8.玉堂:指翰林院,为古代皇家官署之一。

9.□衣:指儒服,即儒士之服。

10.朱颜:指年青时的容颜。

11.耳顺:四十岁,古人认为到了这个年龄,就已能听懂各种言论了。

12.金陵:南京,古代六朝的都城。

13.绛帐:指老师居住的地方。

14.再调:指再次被任用。

15.霜简弹:指受到打击。

16.白首:指白发,表示年老。

17.□给:指贫乏。

18.出处:指进退,比喻仕途或出处的选择。

【赏析】

此诗为送戴逵赴信州教授所作。全诗四十六句,前半部分写戴逵年少有才,后半部分写戴逵仕途坎坷,人生不易。

第一句“伏羲之后几万年,尧舜八圣孟一贤”,伏羲和尧、舜都是上古时期的圣王,他们统治天下的时间很长,因此称伏羲之后几万年。这两句话点明了送别对象戴逵的身份和出身,也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赞赏之情。

第二句“谁学其学传其传,□明间气生戴先”,戴逵年少时就很有才学,他继承并发扬了先辈们的学问。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戴逵的才华横溢。

第三句“上庠文声撑青天,高揭兰闱十名前”,戴逵在太学学习时,名声响亮,成绩斐然,名列前茅。这两句话赞美了戴逵的学业成就。

第四句“□□只字宫商宣,岂但场屋著祖鞭”,戴逵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赞赏之情。

第五至七句写戴逵的仕途坎坷。

第八句“早合玉堂照金莲,□□□衣常退然”,戴逵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前途,他有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期待。

第九句“擢第三十二载间,昔日朱颜今苍颜”,戴逵在官场上的遭遇并不顺利,他曾在官场中经历了许多波折。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关心。

第十句“逾冠□□□□班,垂迫耳顺犹在闲”,戴逵在官场上已经度过了许多年头,但他仍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这两句话赞美了戴逵的品质。

第十一句“一任金陵绛帐还,近始再调□□山”,戴逵曾在金陵担任过官职,后来又被调回京城任职。这两句话反映了戴逵的官场经历。

第十二句“得非世道多间关,乍可不仕避险艰”,戴逵所处的时代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他不得不选择暂时隐居避祸。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处境的理解。

第十三至十四句写戴逵的家庭状况。

第十五句“四男二女膝□环,束脩糊口莱衣斑”,戴逵家中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依靠父亲的工资生活。这两句话描绘了家庭的生活状况。

第十六句“我宿冒忝博士官,稠众中□□□”,戴逵曾担任过博士官职,但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不满。

第十七句“□直上秋天寒,得公老笔不厌看”,戴逵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书法风格,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这两句话赞美了戴逵的书法艺术。

第十八句“雄文两魁□□□,□□柄国韬祸端”,戴逵的书法作品非常出色,他曾两次获得书法大奖。这两句话表明了戴逵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

第十九句“老夫寻遭霜简弹,白首相逢徒□”,戴逵晚年受到了打击,但他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戴逵的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句“□□□给瓮齑酸,人生出处如此难”,戴逵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这两句话总结了戴逵的人生经历和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