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真西山,读书有甲记。
首论天命性,岂可不论气。
我爱魏鹤山,周易辑集义。
濂洛十七家,一贯六十四。
有寂即有感,槁死笑释氏。
无气欲为人,瓦砾弃骸胔。
复见天地心,有处起生意。
王弼独云无,此语决非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分析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关注重点词语、关键句子的赏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本诗内容是诗人对真西山、魏鹤山两位学者的赞美与推崇。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小节,前四句是第一小节,后四句是第二小节,结构形式上采用了排比。
“我爱真西山”一句,点出自己爱的是真西山。作者对真西山的赞美有两个方面:一是真西山的学问深厚,二是真西山的为人高洁。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真西山的崇敬之情。
“读书有甲记”一句,表明自己的读书方法是有条理的,而且很用心,这是对真西山学问深厚的一种赞美。
“首论天命性,岂可不论气”是说人的生命是天命所定,是不可改变的,但人的性情也是后天培养的,是不可不讲求的。
“我爱魏鹤山”一句,表明自己对魏鹤山的敬重。作者对魏鹤山的敬重也有两个方面:一是魏鹤山的学识渊博,二是魏鹤山的人格高尚。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魏鹤山的崇敬之情。
“周易辑集义”一句,表明自己对周易的研究很深入。作者对周易的研究很有心得,这也是他对魏鹤山的一种赞赏。
“濂洛十七家,一贯六十四”一句,说明自己研究易经的方法很科学严谨。作者在研究易经方面很有独到之处,这也体现了他对魏鹤山的一种赞赏。
“无气欲为人,瓦砾弃骸胔”一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做人要讲仁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道德底线。作者认为,做人要有原则,不能像释迦牟尼那样,死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有处起生意”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万物都有生命力,都有生长的可能。作者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只要有条件就可以生长,这是对魏鹤山观点的一种赞同。
“王弼独云无,此语决非是”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万物皆有生机,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对魏鹤山观点的一种补充和修正。
【答案】
这首诗是对真西山、魏鹤山两位学者的赞美与推崇。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小节,前四句是第一小节,后四句是第二小节,采用排比的形式。
第一小节:作者对真西山的崇敬之情。
“我爱真西山”,点出自己爱的是真西山。作者对真西山的赞美有两个方面:(1)真西山的学问深厚。(2)真西山的为人高洁。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真西山的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作者对魏鹤山的敬重之情。
“我爱魏鹤山”,点出自己爱的人是魏鹤山。作者对魏鹤山的敬重有两个方面:(1)魏鹤山的学识渊博。(2)魏鹤山的人格高尚。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魏鹤山的崇敬之情。
第三小节:作者对周易研究的赞赏之情。
“周易辑集义”一句,表明自己对周易的研究很深入。作者对周易的研究很有心得,这也是他对魏鹤山的一种赞赏。
第四小节:作者对做人的肯定态度。
“我爱魏鹤山”,点出自己爱的人是魏鹤山。作者对魏鹤山的敬重有两个方面:(1)魏鹤山的学识渊博;(2)魏鹤山的人格高尚。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魏鹤山的崇敬之情。
第五小节:作者对做人原则的坚持。
“无气欲为人,瓦砾弃骸胔”一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做人要讲仁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道德底线。作者认为,做人要有原则,不能像释迦牟尼那样,死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第六小节:作者对万物生命力的肯定。
“有处起生意”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万物都有生命力,都有生长的可能。作者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生长,这是对魏鹤山观点的一种赞同。
第七小节:作者对万物生长条件的理解。
“王弼独云无,此语决非是”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万物皆有生机,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对魏鹤山观点的一种补充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