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这首诗是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首带过曲。全篇以山水草木为媒介,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表露出一种不容易捉摸的感情。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诗的第一句“自别后遥山隐隐”,描绘了一幅远山隐现的画面。这种景象给人一种遥远、朦胧的感觉。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将读者的情感带入了一种淡淡的愁绪之中。紧接着,“更那堪远水粼粼”,进一步渲染了景色的凄凉之美。这里的“更”字用得巧妙,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后的复杂心情。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第二句“见杨柳飞绵滚滚”,则将焦点放在了杨柳上。杨柳象征着春天,而“飞绵滚滚”则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如同无尽的絮语般令人心碎。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句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接下来的第三句“对桃花醉脸醺醺”,则是以桃花比喻女子的心情。这里的“醉脸醺醺”形容女子因思念而产生的憔悴与痛苦。桃花的美丽与女子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第四句“透内阁香风阵阵”,则引入了室内的场景。“香风阵阵”传达出一种温馨而哀伤的氛围,似乎暗示着女子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然而,接下来的“掩重门暮雨纷纷”却为这种温馨氛围带来了一丝凉意。暮雨纷纷,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朦胧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分离的痛苦。
最后两句“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是分离的象征。诗人担心再次陷入那种孤独和无助的状态,因此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而“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痛苦的极致追求,即使身心俱疲,也要忍受这份痛苦。
诗歌还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既形容了泪痕,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创伤和痛楚。“断肠人忆断肠人”则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无尽思念。而“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则描绘了主人公身体的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思念中挣扎的女性形象。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悲伤和无奈,但同时也透露出坚韧和执着。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真正的爱不仅仅是甜蜜和幸福,还包括痛苦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