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变化,万古同于此。得失暂时间,又何必、欣生恶死。存亡寿夭,都在百年中,回头看,北邙山,累累皆相似。
身如赁舍,性假权居止。何处是家乡,任六道、循环驱使。觉来放下,不受苦孜煎,非眷属,莫忧佗,且要堤防自。

【注释】

心月:心如明镜,比喻心境清明。云溪:指人世或官场。阴阳变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万古同此:指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得失暂时间:暂时的得失。欣生恶死:对生与死都感到高兴或厌恶。存亡寿夭:生存和死亡。百年中:一百年内。六道:佛教语,指六种轮回转世的途径。循环驱使:指受因果报应的驱使。觉来放下:觉悟过来时放下执着。非眷属: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或亲人。自:自身。堤防自:防备自己,即警惕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人生哲理的诗,诗人以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为底蕴,借佛家之口说出了人的一生是短暂、无常的,生死轮回,一切都是虚幻的。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人世间的一切荣辱悲欢,都看透了,悟出了“得失暂时间,又何必、欣生恶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超然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半部分用“心月照云溪”,描绘了一幅心如明镜、清净无瑕的图景。接着用“阴阳变化,万古同于此”两句,写出了一切事物的变迁和生死的轮回。“得失暂时间,又何必、欣生恶死”则表明了对于生和死的淡薄和坦然。

后半部分用“身如赁舍,性假权居止”两句,说明人生如寄,一切都不可靠。再用“何处是家乡,任六道、循环驱使”二句,表明人生的归宿在于轮回,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最后一句“觉来放下,不受苦孜煎,非眷属,莫忧佗,且要堤防自”表明了觉悟之后的超脱和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深长,耐人品味。它既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也体现了佛教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