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贼意何惨,杀人焚其庐。
我命虽仅免,我家已为墟。
譬如巢南鸟,巢破不得居。
朔风吹黄草,飞去将何如。
避贼书事十三首
介绍
。
“避贼书事十三首”是明代诗人李梦阳创作的一组诗,共十三首,每首四句,写的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一带的活动。
乱山深处无人迹,
独步寻芳踏落花。
烟霞满目愁无计,
何处吹笛送斜阳。
风雨连天难自保,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高水长心已远,
云深雾重路漫漫。芳草萋迷人未归,
秋风萧瑟叶飘零。独坐幽篁里无人识,
惟有清泉知我意。雾锁寒江天欲暮,
月明孤舟独渡河。江水悠悠心自远,
落日
相关推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避贼书事十三首》中的一句。全诗共十三句,这里仅给出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译文和注解。 翻译: 凶恶的贼人的意图多么悲惨,他们杀人放火焚烧了他们的家。 我的生命虽然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我家已经化为废墟。 就像南飞的小鸟,一旦巢被破坏,就没有地方可以栖息。 朔风吹动黄草,飞走之后将去往何方? 注解: - "凶贼":指侵犯百姓、掠夺财产的强盗。 - "惨":形容情况极其悲惨。 -
生长城市间,吾其患驱逐。 注释:我生长在繁华的城市里,现在却要被迫逃亡。 译文:我生长在繁华的城市里,现在我不得不逃亡。 避贼书事十三首 躲避贼寇的诗作有十三首, 注释:指作者为躲避敌寇而写下的诗篇。 译文:躲避贼寇的诗作有十三首。 生长城市间,吾其患驱逐。 注释:我生长在繁华的城市里,现在却要被迫逃亡。 译文:我生长在繁华的城市里,现在我不得不逃亡。 贼人俄涨天,举家如奔鹿。 注释
避贼书事十三首 怀宝恐吾累,蔽形何可遗。 囊衣入山谷,势急还弃之。 及至出山日,秋风吹树枝。 免为刀兵鬼,冻死宜无辞。 注释: 1.怀宝恐吾累(《文选·潘岳《藉田赋》》):心怀珍宝,恐怕拖累别人。 2.蔽形何可遗:遮蔽身体又怎能遗弃呢?(《世说新语·言语》刘伶酒醉后常裸袒箕踞坐,人或谓其狂,答曰:“我以天地为栋宇,万物为家室,诸生器物,皆我一体。”) 3.囊衣(《文选·班固《东都赋》》)
【注释】 避贼书事十三首:指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诗作。 属:聚集。 幽荒:指僻静而荒凉的地方。 松萝密:山中长满松树和藤萝。 蟒蛇大如树:形容贼军像蟒蛇一样,盘踞在大树下。 见我不忍伤:看见我就不忍心伤害我。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写的作品。当时他正在避难,因此诗中有“避贼”二字,也有“贼来”、“贼去”等字。全诗共三首,每首都有题目、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第一首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此题的考点是“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借助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并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搜山辄纵火”,搜山而放火,说明其为盗;“蹑迹皆操刀”,蹑踪追缉,都持刀行凶,说明其为匪。“小儿饥火逼,掩口俾勿嚎。”小儿饥饿,饥不择食,见什么吃什么。这两句写贼徒们穷凶极恶、肆无忌惮的行为:他们为了抢劫财物不惜杀人害命,甚至将小孩也当作人肉来食用。“勿号可禁止
避贼书事十三首 十迁昧南北,终岁在路歧。霜坚啮我足,风冽剥我肌。艰难固其分,衰老难支持。白骨乱荒草,百迁亦不辞。 注释: 1. 十迁昧南北:指作者辗转迁徙,生活不定。昧,不明、不清;南北,这里泛指四方各地。 2. 终岁在路歧:整年都在路途中,形容奔波忙碌。 3. 霜坚啮我足:比喻旅途艰辛,如同寒冷的霜冻紧紧咬住脚一样。 4. 风冽剥我肌:形容旅途中天气极其寒冷,皮肤被风干裂。 5. 艰难固其分
诗句解读: 1. “东邻有老人,金玉富无敌”: - 东邻:可能是指某户人家。 - 老人:这里指一位富有的老年人。 - 金玉富:表示这位老人非常富有。 - 富无敌:意指他的财富非常丰富,无人能敌。 2. “恶贼一朝来,弃之如瓦砾”: - 恶贼:指坏人或盗贼。 - 一朝来:突然之间到来。 - 弃之如瓦砾:比喻轻易地抛弃或丢弃。 3. “性命虽尚存,见人无颜色”: - 性命:生命和身体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内容和思想情感。“避贼书事十三首”是唐代诗人张说创作的一组诗,共十三首。第一首写保城恃义兵,误事真可惜;第二首写国家久升平,谁复睹锋镝;第三首写一旦驱市人,纷然冒矢石;第四首写逢敌先弃戈,罪之不可得;第五至七首写保城恃义兵,误事真可惜;第八首写国家久升平,谁复睹锋镝;第九首写一旦驱市人
【注释】 妻儿:妻子儿女(古代对妻子的尊称)。共一区:共同生活。遥惊白旗来:远远看到红旗飘来。不觉四散走:不知道是敌人来了,就四处逃散了。汝死吾不知:你死了我不知道。吾亡汝何咎:我死了你有什么过错呢。隔林闻哭声:从树林中听到了哭声。相见真成偶:真像夫妻一样。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家人生死不渝、患难与共的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他日夜谨相守
注释: 1. 避贼书事十三首:指作者为躲避敌寇,在避难所写下的十三首诗。 2. 今我有三子,欲谋分置之:现在我有三个儿子,我想把他们分开抚养。 3. 庶几一子在:但愿只有一个儿子还在。 4. 可以收我尸:可以安葬我的遗体。 5. 老妻已咽绝:我的妻子已经去世。 6. 三子皆号悲:三个儿子都悲痛不已。 7. 生离过死别:生离死别,形容离别的痛苦。 8. 不如还相随:与其这样痛苦地分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此类题目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分析该诗内容上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该诗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等。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作答。 本题中“妖贼”指盗贼,“蒸民”指平民百姓,是说这些盗贼本来是平民百姓;“忽尔”指突然,表示出其不意;“王师”指宋朝的军队,是说宋军突然来到;“食尽”指吃光
避贼书事十三首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注释:已经穿上新衣的少女,仍然保持着美好的容貌。食物匮乏还没有多久,就悲伤地哭泣在荒凉的草丛中。询问是谁家的女儿,她低下头不愿意回答。前面的山峦即将黄昏,我行走的时间都不够用。 译文:一个穿着新衣的少女,虽然已经换上了新衣,但她的美丽依然如故。食物缺乏时间不长
【注释】 1、游宦人:在外做官的人。 2、弥年:一年又一年。 3、寄:寄居,寄往。 4、一朝:突然。 5、通:往来。 6、朔风:北风。 【赏析】 这是一首写避乱思归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第一人的口气,叙述他一年又一年地在外为官,而家乡却忽然被贼寇占领,自己与亲人音信断绝,思念之情难以抑制。 首句“嗟尔游宦人”,是说你们这些在外地做官的人;“弥年住京阙”即一年又一年地住在京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