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

荒风吼其前,大雷击其后。
人言黄昏雨,此意无乃骤。
飘飘岂恶声,侧耳听檐溜。
一睡喜暂凉,破窗落星宿。
明朝看东方,老火已复昼。
起行视畦陇,微露泫深秀。
枯沟涩不流,焦块濡未透。
看看岁云秋,槁死念谁救。
滥兴桑羊诛,妄使土龙斗。
彼巫乃诬尔,拜舞杂符咒。
举头亦茫茫,万一幸天漏。
云行则雨施,坎画自羲后。
为霖有真源,中路困坑窦。
眼前苍狗姿,津润岂能漱。
何当卷江海,九万广天覆。
有祷恐未迟,帝阍吾欲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骤雨》是宋代诗人华岳创作的一首写景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特色:

  1. 作品背景:《骤雨》作于宋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首诗中,华岳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夏季暴雨的景象,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天气下的生活变化。首联描绘的是乌云压顶而大雨滂沱的场景,暗示了自然界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山洪暴发的情景和牧童过溪的紧张场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现象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艺术手法:《骤雨》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的猛烈与人的渺小相对比,通过暴雨这一自然现象来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沧桑。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此外,诗歌还巧妙地融入了时间和空间的元素,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3. 主题思想:《骤雨》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描绘暴雨中的农村生活,反映出普通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挣扎。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

《骤雨》作为一首经典的宋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和情感上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古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