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
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

在明代诗人文征明的《骤雨》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然景观的美。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
    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

  2. 译文与注释

  • 翻译
    殷切的雷声打破了柱子,蛰伏的龙被惊醒了,万点飞瀑和涛声伴随着树叶的摇曳。何处的长风呼啸着吹拂,大海因此屹立不动,一行行水流仿佛由我控制般汇聚成河。不必担心泾水渡口迷失了牛羊马匹,只希望天河之水可以洗净我的铠甲和兵器。
    如今秋天已至,江南过了多久?玉兰堂下,等待凉爽的来临。

  • 注释
    殷雷破柱:形容雷声巨大如撞击柱子。
    蛰龙惊:意味着龙因雷声而觉醒。
    万点飞涛:形容雨势猛烈,无数水滴如同飞溅的波浪一样。
    何处长风:形容风势强劲,无处不在。
    海立:指海水因风力作用而波涛汹涌地屹立。
    行潦:指河流中的积水。
    泾渚:指泾河的小岛或渡口。
    牛马:这里比喻牲畜因天气变化受到影响。
    银河:这里比喻天河,天上的河流。
    甲兵:古代士兵穿的铠甲。
    玉兰堂:可能是指文征明自己的住所或官邸。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骤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独特感受和敬畏。通过使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蛰龙惊”和“万点飞涛”等,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生动又紧张的气氛。
  • 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感悟。特别是对风雨变化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征明卓越的诗歌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