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年。
孝成皇帝下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进薨。时荧惑守心,丞相府议曹平陵李寻奏记方进,言:“灾变迫切,大责日加,安得但保斥逐之戮!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方进忧之,不知所出。会郎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还归,未及引决,上遂赐册,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曰:“欲退君位,尚未忍,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方进即日自杀。上秘之,遣九卿册赠印绶,赐乘舆秘器、少府供张,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它相故事。
臣光曰:晏婴有言:“天命不慆,不贰其命。”祸福之至,安可移乎!昔楚昭王、宋景公不忍移灾于卿佐,曰:“移腹心之疾,寘诸股肱,何益也!”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肯为,况不可乎!使方进罪不至死而诛之,以当大变,是诬天也;方进有罪当刑,隐其诛而厚其葬,是诬人也;孝成欲诬天、人而卒无所益,可谓不知命矣。
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丙戌,帝崩于未央宫。
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讙哗,咸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
班彪赞曰:臣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有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
是日,孔光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
富平侯张放闻帝崩,思慕哭泣而死。
荀悦论曰:放非不爱上,忠不存
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三 · 汉纪二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三十三·汉纪二十五》是一本由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书不仅记录了汉朝的历史,而且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的内容将详细介绍《资治通鉴》以及其卷三十三中的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它是由宋史官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编撰时力求客观公正,力图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来为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参考和借鉴。
历史背景:《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这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司马光通过此书对历代政治得失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指导现实社会的政治决策。
内容概述:在《资治通鉴·卷三十三·汉纪二十五》中,记载了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相关事件。这一年春,正月,汉成帝前往甘泉祭祀天地,二月,丞相翟方进去世。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如孝成皇帝、冯异等。
历史价值:《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对历史的详细记载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代意义:《资治通鉴》的编撰和流传,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家治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资治通鉴·卷三十三·汉纪二十五》不仅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记载,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部历史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当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