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困敦二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
◎兴元元年甲子,公元七八四年
二月,戊申,诏赠段秀实太尉,谥曰忠烈,厚恤其家。时贾隐林已卒,赠左仆射,赏其能直言也。
李希烈将兵五万围宁陵,引水灌之。濮州刺史刘昌以三千人守之。滑州刺史李澄密遣使请降,上许以澄为汴滑节度使。澄犹外事希烈。希烈疑之,遣养子六百人戍白马,召澄共攻宁陵。澄至石柱,使其众阳惊,烧营而遁。又讽养子令剽掠,澄悉收斩之,以白希烈,希烈无以罪也。刘昌守宁陵,凡四十五日不释甲。韩滉遣其将王栖曜将兵助刘洽拒希烈,栖曜以强弩数千游汴水,夜,入宁陵城。明日,从城上射希烈,及其坐幄。希烈惊曰:“宣、润弩手至矣!”遂解围去。
硃泚既自奉天败归,李晟谋取长安。刘德信与晟俱屯东渭桥,不受晟节制。晟因德信至营中,数以沪涧之败及所过剽掠之罪,斩之。因以数骑驰入德信军,劳其众,无敢动者,遂并将之,军势益振。李怀光既胁朝廷逐卢杞等,内不自安,遂有异志。又恶李晟独当一面,恐其成功,奏请与晟合军。诏许之。晟与怀光会于咸阳西陈涛斜,筑垒未毕,泚众大至,晟谓怀光曰:“贼若固守宫苑,或旷日持久,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战,此天以贼赐明公,不可失也!”怀光曰:“军适至,马未秣,士未饭,岂可遽战邪!”晟不得已乃就壁。晟每与怀光同出军,怀光军士多掠人牛马,晟军秋毫不犯。怀光军士恶其异己,分所获与之,晟军终不敢受。怀光屯咸阳累月,逗留不进。上屡遣中使趣之,辞以士卒疲弊,且当休息观衅。诸将数劝之攻长安,怀光不从,密与硃泚通谋,事迹颇露。李晟屡奏,恐其有变,为所并,请移军东渭桥。上犹冀怀光革心,收其力用,寝晟奏不下。怀光欲缓战期,且激怒诸军,奏言:“诸军粮赐薄,神策独厚,厚薄不均,难以进战。”上以财用方窘,若粮赐皆比神策,则无以给之,不然,又逆怀光意,恐诸军觖望。乃遣陆贽诣怀光营宣慰,因召李晟参议其事。怀光意欲晟自乞减损,使失士心,沮败其功,乃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 · 唐纪四十六
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耗时十九年完成。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历史学领域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和目的十分明确。它是一部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的史书。其目的在于通过记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这一目的体现了古代中国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总结,旨在通过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指导现实政治生活,实现“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在内容上涵盖了极为广泛的时期和事件。书中详细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隋唐盛世、宋金对峙、蒙古崛起等。同时,对于一些重要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人的生平和事迹也有详细的记述。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资治通鉴》的编纂方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每一年或每一事件都配有相应的注释和评述。《通鉴》中不仅有对事件本身的叙述,还有作者的点评和分析,使得读者不仅能了解到事件的基本情况,还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严谨的编纂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资治通鉴》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文化读物,《资治通鉴》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代表之作。同时,它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中国历史,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此外,《通鉴》的教育意义也不容忽视。作为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资治通鉴》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编纂风格、广泛的涵盖范围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历史学家,还是普通读者,《资治通鉴》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对于现代人而言,深入研究和借鉴《资治通鉴》,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