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图二十三首浴蚕

门多杨柳风,溪涨桃花水。
村酒酝羊羔,春闺浴蚕子。
纤纤弄翠盆,戢戢蠕香纸。
雪茧与冰丝,妇功从此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织图二十三首·浴蚕》是清代康熙帝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背景、内容以及其在当时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1. 作者简介
  •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1661年至1722年。
  • 玄烨的统治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内政改革,他以强大的国力和明智的政策巩固了清朝的基业。
  • 玄烨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他提倡文学创作,支持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胤禛的《织图二十三首·浴蚕》是一首描绘蚕丝生产过程的诗作。诗中描述了蚕茧的孵化过程以及缫丝的情景。
  • “东邻催早耕,西舍呼浸谷”反映了农民忙碌的生产生活;“蚑蚑鞠雪腰,盈盈皤丝腹”则展现了缫丝过程中蚕丝的变化。
  • “剪草架初齐,女郎看上簇”描绘了缫丝工场的繁忙景象,以及妇女们参与其中的场景。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日常生产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农耕文化和手工业的结合。
  • 诗中运用了大量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如“门忌少人踪,语燕喧衡宇”,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 通过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诗人不仅记录了生产过程,还传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1. 社会意义
  • 这首《织图二十三首·浴蚕》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写照。它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清代农村的生活状况以及农民的辛勤劳作。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清朝宫廷文学的代表之一,展示了清代文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 《织图二十三首·浴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独特风格,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织图二十三首·浴蚕》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歌,它不仅记录了清代的社会现状,也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