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话说宝玉一听麝月的话,身往后仰,复又死去,急得王夫人等哭叫不止。麝月自知失言致祸,此时王夫人等也不及说他。那麝月一面哭着,一面打定主意,心想:“若是宝玉一死,我便自尽跟了他去!”不言麝月心里的事。且言王夫人等见叫不回来,赶着叫人出来找和尚救治。岂知贾政进内出去时,那和尚已不见了。贾政正在诧异,听见里头又闹,急忙进来。见宝玉又是先前的样子,口关紧闭,脉息全无。用手在心窝中一摸,尚是温热。贾政只得急忙请医灌药救治。
那知那宝玉的魂魄早已出了窍了。你道死了不成?却原来恍恍惚惚赶到前厅,见那送玉的和尚坐着,便施了礼。那知和尚站起身来,拉着宝玉就走。宝玉跟了和尚,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摇摇,也没出大门,不知从那里走了出来。行了一程,到了个荒野地方,远远的望见一座牌楼,好像曾到过的。正要问那和尚时,只见恍恍惚惚来了一个女人。宝玉心里想道:“这样旷野地方,那得有如此的丽人,必是神仙下界了。”宝玉想着,走近前来细细一看,竟有些认得的,只是一时想不起来。见那女人和和尚打了一个照面就不见了。宝玉一想,竟是尤三姐的样子,越发纳闷:“怎么他也在这里?”又要问时,那和尚拉着宝玉过了那牌楼,只见牌上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一幅对联,乃是:
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门上横书四个大字道“福善祸淫”。又有一副对子,大书云: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宝玉看了,心下想道:“原来如此。我倒要问问因果来去的事了。”这么一想,只见鸳鸯站在那里招手儿叫他。宝玉想道:“我走了半日,原不曾出园子,怎么改了样子了呢?”赶着要和鸳鸯说话,岂知一转眼便不见了,心里不免疑惑起来。走到鸳鸯站的地方儿,乃是一溜配殿,各处都有匾额。宝玉无心去看,只向鸳鸯立的所在奔去。见那一间配殿的门半掩半开,宝玉也不敢造次进去,心里正要问那和尚一声,回过头来,和尚早已不见了。宝玉恍惚,见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是《红楼梦》中的一章节,描述了贾宝玉因听到麝月的话语而感到恐惧,身体向后仰去,最后又死去的场景。这一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贾府的衰落。下面是对这一章节的介绍:

  1. 情节概述
  • 麝月之失言:麝月因为一时失言导致王夫人等哭叫不已。
  • 宝玉的恐惧反应:宝玉听到麝月的话后感到惊恐,身体向后仰去,最终死去。
  • 王夫人等的反应:王夫人等人急得哭叫不止,但麝月自知失言致祸,此时也无暇顾及他。
  1. 人物心理
  • 贾宝玉的内心恐惧:贾宝玉在听到麝月的话后,感到极度恐惧,这可能与其身世之谜有关,也可能与对死亡的恐惧相关。
  • 麝月的自责与焦虑:麝月在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时,感到自责和焦虑。
  • 王夫人等的忧虑与无助:王夫人等人在宝玉突然死去后,感到极大的悲痛和无助,同时也意识到了家庭面临的困境。
  1. 文化意义
  • 仙缘悟透与人生哲理:通过宝玉的经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无常,以及人对超脱生死的追求。
  • 孝道的重要性:故事中体现了贾府对贾母的孝顺,以及全家人的悲哀情绪,强调了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死亡事件,它更是一幅描绘贾府荣华富贵背后悲剧命运的画卷。这一章节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思考如何超越物质追求,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相关推荐